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當我們身處劣勢、屈居下風時,要如何找到關鍵,以小勝大?更大、更強、更富不一定是優勢,顛覆傳統思維,看見弱者的力量!暢銷作家葛拉威爾最新力作,重新解讀人生的優勢與劣勢,甫上市即榮登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榜!繼《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之後,再創話題旋風!

三千年前,在古巴勒斯坦的一個戰場上,一個名為大衛的牧羊少年,僅用一顆石頭和一個投石器,便擊倒一位身高超過200公分的勇猛戰士歌利亞。從此,〈大衛與歌利亞〉這個故事,代表劣勢者與巨人之戰,代表以小搏大!大衛的勝利,是奇蹟嗎?

暢銷書作家葛拉威爾告訴你:大衛贏得理所當然!身為弱者,他並不膽怯,勇敢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和工具,巨人應聲而倒。透過在商界、學界、不同國界的真人真事,葛拉威爾挑戰我們宿命的觀點,大膽質問:

富爸爸一定強過窮爸爸?名校真的比較好?閱讀障礙症患者就沒出息?
主流永遠是對的?艱辛創痛的童年竟然有益?天生的殘疾反而幫了大忙?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更大、更強、更富必然對我們有利。葛拉威爾結合科學、歷史與聖經的多重線索,在書中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的迷思,重新解讀政治、社會、教育、創作領域的強弱法則。書中這些逆轉命運的弱者群像,帶出一個重要的人生啟示:強者未必強,弱者未必弱;我們以為的優勢可能是一個陷阱,我們以為的劣勢正蘊藏著機會!

這是一本探究弱者如何成功的書,書中解析了凡人遭遇巨人時如何奮戰。所謂的「巨人」,指的是所有各種類型的強大對手,舉凡軍隊、強壯的戰士、巨大的不幸、災難、迫害等等,皆包含在內。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面對著強大的、看似堅不可摧的隱形巨人――無論是自身的生理殘疾、分明的社會階級,還是無理的歧視、實力懸殊的競爭…… ,在巨人面前,我們都是弱者,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脆弱,卻忽略了潛藏的優勢。

如何應付「巨人」,以小勝大,逆轉命運,我們需要更好的指南。善於解讀成功的葛拉威爾,這一次,讓我們看到弱者致勝的力量!


以上摘自《以小勝大》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哈佛大師教我的幸福人生管理學


人世艱難,有智者為伴真好!霍華教授是哈佛的傳奇人物,他開設了哈佛商學院最受歡迎的「經營人生企業」課程。學生眼中的他,結合了巴菲特的機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中墨瑞‧史瓦茲教授的溫暖,與「星際大戰」中絕地武士尤達的幽默。他擁有超乎常人的商業敏銳度、充沛的活力、大格局的眼光,對生命的熱愛,是人們遇到生命中重大決定或挑戰時,第一個想要求教的對象。

然而,突如其來的心臟病發,使霍華到鬼門關前走了一回,作者才驚覺若不把自己從霍華身上學到的人生智慧寫下來,分享給沒有機會直接上這門課的人,將會是一大憾事。透過霍華與作者六年間的多次真情對談與許多職場人士遇到困境的故事,這位無私的人生導師以充滿智慧與鼓勵的創業家精神,跟我們分享如何在事業、家庭、人際上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定義出自己專屬、不留遺憾的幸福人生。

傳奇的哈佛教授 知心的忘年之交 無私的人生嚮導
霍華‧史蒂文森Howard H. Stevenson

霍華教授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超過四十年,獲頒榮譽教授(Sarofim-Rock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meritus)。他曾任哈佛商學院資深副院長、資深副教務長、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前董事長、外部關係總監。他不僅創辦哈佛的「創業」課程,他對創業精神的定義──創業精神就是追求機會,而不考慮所能掌握的資源──更成為企業管理界的金科玉律,可謂哈佛大學的「創業管理之父」。

除了教職之外,霍華曾任製造與金融服務業的高階主管,並身兼多家企業董事。他與人合作創立Baupost財富管理公司,曾任執行長一職。該公司目前操盤金額逾220億美元。他也是哈佛大學史上最成功的募款人,為學校籌得逾6億美元的資金。他2011年於教職退休,學校為表彰他的貢獻,成立霍華史帝文森企管講座教授席位。

四十年來,他在哈佛教過數千名MBA學生和企業領袖,現於世界各地和專業領域都極有影響力,他們都把霍華視為良師益友,遇到疑難時,不斷前來請教他的意見。

這位無私的人生嚮導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分享智慧而務實的幸福課:
「經營事業,也要經營人生」,每個人都需要打造專屬的願景。
即便不是創業家,也要發揮創業精神。
人生轉折有正有負,要懂得借力使力。
打開「預測力的探照燈」,降低生活與工作的風險。
無論做決定或行動,「要濺出水花,更要激起漣漪」。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擁有專屬的幸福。


以上摘自:《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活到第20,000天的那一刻:美國傳奇經紀人親授,激活人生的祕密


在人生中的第20,000個日子,羅伯‧史密斯把自己關進一家飯店,靜心規畫未來的日子。然後,他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48位至親好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一旦你體驗這本書,往後的日子不再是一成不變!

大多數人都以「年」為單位來計算自己活了多久,要是改以「天」來計算,我們的想法會出現什麼樣的改變?在人生中的第20,000個日子,羅伯‧史密斯決定實際測試這項概念,他特地挪出48小時,入住一家飯店,獨自靜心規畫自己接下來的日子。同時,他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48位至親好友,分享自己的感悟。這封信啟發了所有的收件人,幫助他們活在當下。現在,它也將啟發你。

20歲年輕人活了7,000天,50歲中年人活了18,000天;
詹姆士‧狄恩活了9,000天,達文西活了24,488天。
今天是你活著的第幾天?什麼是現在最重要的事?

人生苦短。我們的日子有限。我們的人生有時而盡。人生可能以極快的速度流逝。聖經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口氣或一縷輕煙」(《詩篇》第三十九章第四六節)。
聖經還說:「人生就像影子,出現的時間極為短暫」(《傳道書》第六章第十二節),「也像花一樣,綻放不久就隨即枯萎掉落」(《約伯記》第十四章第二節)。

謹記人生苦短,有五個好處:
1. 我將會獲得重大的智慧
數算我剩下的日子讓我產生一股強烈的迫切感,促使我選擇未來要怎麼活,也令我明白自己現在是為了什麼而活。我必須全力渴求智慧。「高舉智慧,他就使你高陞;懷抱智慧,他就使你尊榮」(《箴言》第四章第八節)。對於我每天必須做出的重要決定,智慧不僅至關緊要,也非常珍貴。

2. 我將會致力於深化我的人際關係
我很容易把自己的人際關係視為理所當然,數算我剩下的日子可以提醒我這些關係有多麼珍貴,讓我更充滿愛心、更能寬恕別人,也更不自私。時間只是過往事件的衡量標準而已,時間是沒有彈性的,你沒有辦法控制時間,無法壓縮,也無法拉長。重點是:不要把焦點放在時間上,而是要放在事件本身。只要控制了事件,就能夠控制自己的人生。把你所愛的人放入這些事件裡,人際關係將會因此更加深厚,也能夠造就出許多的回憶。

3. 我每天都把我的人生百分之百奉獻給上帝
數算我剩下的日子,促使我想要把餘生都用來事奉我的造物主。我必須保持機靈、警覺,而且堅定不移。我深深感謝每一刻、每一項可能性,以及我在每一天裡遇到的每個人。我對上帝徹底敞開心胸,我是個倒空的器皿,是一棟沒有門的建築物,隨時尋求著該做的事情與該去的地方,總是懷著遠大的期望。我今天做的事情在日後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其規模與影響範圍都遠遠超出我的理解之外,這點讓我決心一整天都持續不斷強力行動。

4. 我將會對自己的人生懷有清楚明白的觀點
聖經說:「沒有願景,人民就會滅亡。」(《箴言》第二十九章第十八節)願景或夢想給了我方向,給了我努力的目標,並且促使我不斷前進。我不想閉上眼睛而忽視那項願景,我睜大眼睛面對今天,主動尋找接下來必須採取的行動。今天,我將在我所有的行動中都實踐愛,在經過評估的情況下,去冒自己承擔得起的風險,並且在生活中多點冒險精神。

5. 我將會了解人生的真實價值
 數算我剩下的日子,可讓具有永恆價值的事物感覺起來更加重要。我比以前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是為永生所做的準備,有一天我的心跳會停止,屆時將會是這個肉身的終結,但不會是我的終結。

我既然知道自己的人生品質絕對不會高於我所提出的問題的品質,自然就必須提出傑出的問題。我現在做的事情,有哪些會在兩百年後仍然有意義?有哪些會具有永恆的意義?當下的成功或失敗,並不足以衡量你的人生成就的真正價值。你仍然擁有現在。

有十二個字一直激勵著我:毫不保留,不留退路,絕不後悔。



以上摘自《活到第20,000天的那一刻》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多愁善感的小小練習


為什麼你們都要我樂觀、開朗、活潑?你們都說,憂鬱、感傷是負面情緒,多愁善感是想太多。可是,我就不愛結夥熱鬧尋歡、我常故意獨來獨往,翻出老相片、哼起那首歌、返家班機上....每次都讓我溼了眼眶。

這種湧上鼻酸的笑意,熱淚滾過臉頰的快樂,超過癮,你懂嗎?只要你懂了「憂鬱」。──她療癒了數以萬計德國人,作家瑪麗拉,她告訴我的。多愁感傷很像憂鬱,但和快樂不相抵觸;憂鬱症則和快樂不同時存在。這就是差別。

喜歡安靜,「單獨」做自己的事的孩子,唉,通常不得安寧,他們會被老師爸媽逼去打球,不然就被迫參加喧鬧的生日趴。同學、同事的話題讓你感到乏味嗎?一旁觀察人群,得到的快樂勝過加入那群人,如果你總是這麼覺得,你不用懊悔或羞愧,不必覺得軟弱或絕望,你更不需要治療。

因為這種情緒,讓作家瑪麗拉敢於做夢、勇於流淚;視低潮、離別如吹風下雨般平常。你也能像她一樣,只要你懂了「憂鬱」,就能讓快樂情緒收放自如,享受那感傷的過程,會變成一種「癮」──

◎享受「熱淚盈眶的快樂」:
感傷「老東西」──黑膠唱片、多年前穿過的長靴,小時候用的手帕,讓你勇於放手與道別,增加對付「離別」與「悲傷」的抵抗力。跟她哼著當年一起唱的歌,在追尋過往而感觸時,你會更驚喜地發現「時間」玩了什麼樣的把戲。

    享樂無法讓你快樂,憂鬱卻能不費力氣讓你開心:
那些不假思索、沒有疑慮、容光煥發的人生,其實索然無味。總是很陽光的人,老實說,有點蠢。懂得多愁善感的人,知曉生活中各式各樣且不公平的面貌,「好」才能從「壞」中顯現,「好」才能變得「更好」。這樣憂鬱過,你才知道什麼是安慰、感恩、釋懷和鬆一口氣。

    看到事物兩面的稟賦:
懂得感傷的人,一看到事物的耀眼正面,馬上就察覺到陰暗的反面;或是了解到事情的黑暗面,因此對它的光明面心存感激,因為一段時間後,後面會將所有的陰影驅逐。

    和「耍酷」和解吧,用多愁善感:
照鏡子看到第一根白髮、魚尾紋、游泳圈,你不用跳上哈雷機車,大踩油門,以示抗議或耍酷。懂得多愁善感的人,知道「老」的些微憂鬱不會帶來傷害,還經常藏著詼諧與生活樂趣,於是他們賣弄皺紋證明自己活過。

原來,這樣的活著,才叫好好活。那些美好到值得細細品嚐的悲傷,可以從這些小小的多愁善感中練習──
    抓住每一次「想哭」的機會:
憂鬱其實不愛流淚、不嚎啕大哭,也不需要別人的關心和安慰。他們只想緊握住「每次想哭的衝動」,去觀察、拆解這個最初嚇到你的感覺:為什麼這個(或那個),令我感傷?為什麼綠燈亮著,一個老先生過馬路還得小心翼翼?

    你的祕密書寫呢?想一想,讓你最有感覺的幾個字是什麼:
痛也說不出口,就用寫的。用一個詞,就能產生一種情境、一個故事,但要去哪裡找這樣的一個詞呢?也許在一封舊信裡頭、一本詩作或是回憶當中,又或者只是安靜的聆聽....,感覺就來了。

    出門!體會渴望:
思鄉是一種痛,思慕遠方是一種癮,所以我們旅行!我們渴望出發、卻又渴望回到家。旅行,最快樂的是「正前往○○的路上」,重點不在目的地,而是滿足多愁善感情緒來襲時的渴望感:不知那裡是什麼樣子。遠眺時,轉身看你背後的風景,你的想法會立刻轉一百八十度,到達「內心最深處」。不信?你騎單車離家小冒險一次,就知道回首來時路的那種「想哭的極度快樂」。

下一回,當一陣迷人的愁緒襲來,你再也不必向人解釋「我沒什麼」。只要將陰影投射在美好事物上,你總是能從陰暗底部聽到和解、溫暖的低語。而這也是感性者與大老粗的差別。


以上摘自《懂了憂鬱,於是你真的快樂了》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



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清除心中的死亡恐懼,其他懼怕就不敢進來了。」換句話說,一旦克服死亡恐懼,就也克服了所有其他的恐懼了。

打破傳統醫學思想,顛覆你對生死的刻板印象。這是一本最有勇氣也最禁忌的書!現役醫師一席挑戰禁忌的發言,2012在日本醫界投下一顆震撼彈!日本最前線醫療現場實錄,中村仁一現役醫師倡言醫療行為會妨礙「安詳死亡」,這是一本教你如何看待生老病死,最撼動人心的面對死亡指導書,如何迎接生命終點,由你自己決定!

「老」不是每個人都能享有,「死」卻是一定會出現的事,然而現代人面對「老」與「死」卻不如古人的豁達。目前飽受過度醫療之害的台灣人,「老」與「死」議題真的很值得我們來好好探討。

  幸福好命的終老
  與疾病和死亡有關的新事實
  使用退燒藥退燒,反而更慢好。
  就算施打流感疫苗,還是會得到流感。
  即使是癌末,也可以沒有任何痛苦而死亡。
  大多數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接受癌症的治療」!
  不是因為不吃而死、而是因為「死時到了」才不吃。
  很多人認為罹癌是很苦的事,其實治療癌症才是違反自然、痛苦的事。
  不要把老當成病,「本來隨著年齡老化,身體哪裡會變差就是正常的」原因就是老化,所以不需要過度依賴醫生和藥這些東西。

身為現役醫師的作者中村仁一,一向主張「要死就死於癌症」,更實際目睹幾百名直到最後都沒有打點滴,也沒有戴氧氣罩的老人家「自然死」,讓「死亡」不再是可怕的事,因為什麼時候迎接生命終點,由你自己決定,這是一本劃時代的好書!


以上摘自《大往生》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每個妻子都該有的6任丈夫:很抱歉,只有愛是不夠的!



以婚姻關係的6個階段分別對症下藥。保證絕無陳腔濫調,也無不切實際的速成祕訣。以詼諧生動的筆觸描寫婚姻百態,讓您看得淚中帶笑,點頭如搗蒜。作者擁有婚姻諮商師及臨床心理學家的雙重身分,內容兼具專業性及務實面。

史蒂文.克雷格博士在擔任婚姻諮詢師以來,經常聽到夫妻如此控訴對方,然而這種認為雙方應該保持不變的危險想法,正是導致許多夫妻失和的元兇。準備好接受驚人的真相了嗎?婚姻並不會因為你改變而失敗,反而會因為你不改變而失敗!

克雷格博士在書中將婚姻分為六個階段,並細說各階段常見的錯誤觀念和自我成長的機會,引領讀者從新婚開始,逐漸蛻變為另一半所需要的伴侶──懂得以家庭為重、善盡父母責任、關照年幼子女與年邁雙親、適應空巢期,最終邁入黃金歲月──成為對方可靠的伴侶。 本書將揭示一段成功婚姻的關鍵在於,不光是要找到對的人,還要把自己變成對的人!

藉由克雷格博士設計的溝通工具、檢查清單和自我成長小測驗,夫妻將可瞭解婚姻各階段該為彼此擔任什麼樣的角色,並學會如何共同邁向成熟的互助關係。

作者在第一部分探討為何許多夫妻抗拒改變、無法共同改變,甚或認為改變會傷害彼此的感情。當我們釐清這些錯誤認知並克服相關的心理障礙之後,你將能積極地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婚姻。

第二部分說明婚姻裡的六大階段,同時列舉婚姻美滿的夫妻在這六個階段如何變換不同的角色。我會提供一些明確的準則,示範幸福的夫妻如何修飾自己的言詞、轉化自己的角色並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此外還提供一些新鮮的點子,可以幫助夫妻在多年共同生活後,仍然相親相愛。讀完這一章,夫妻將懂得如何努力成為更好的伴侶,進而享受穩定且健全的婚姻生活。

在第三部分中,除了應付心不甘情不願伴侶的小訣竅之外,還會教你如何根據自己的婚姻狀況,篩選上述六大階段適合的資訊。你可以做一個小小的測驗,看看自己是否已準備好自動自發做出改變。接下來,你可以按照書裡的逐步教學,為家庭和婚姻營造正面向上的改變氣氛。附錄裡有一份「改變工作表」,可以幫助你和另一半一起找出應該改變的事項,讓雙方盡可能順利地完成這些改變。

本書特色
「婚姻失敗絕大多數的原因遠比『不願意改變』嚴重得多。」
    不對!婚姻出狀況常見的原因,多半起自於夫妻無法同心協力成長。

「何必改變!真愛無敵,相愛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錯,光靠愛是不夠的!所謂的相愛,還包括共同發現並解決問題。

「要求伴侶改變未免太過自私。人根本就不可能改變!」

★非也,改變是成長必經之路。伴侶可以且應該根據雙方需求,幫助彼此做出改變。


以上摘自《每個妻子都該有的6任丈夫:很抱歉,只有愛是不夠的!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



創造的勇氣是為了發現新的形式、新的象徵、新的典範,以便由此建立一個新的社會。

欣賞音樂、繪畫或其他具有創意的藝術品,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創造的行動。

藝術家所關心的是內在的景觀與意象。然而這正是威權社會懼怕他們的主要原因。他們承載的是人類與生具有的抗議能力。

如果想像與藝術不是許多認定之生命的浮面花樣,而是人類經驗的源頭活水,那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的邏輯與科學是原生於藝術形式,而不是藝術形式原生於邏輯與科學,那該怎麼辦?在這本令人激賞的書中,作者羅洛.梅幫助所有的人找出創造的衝動,只要解放這種衝動就會促使人生走向新的高峰。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又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在本書中指出,我們可以通過恐懼的試煉,指向一個充分實現的自我。從認識自我走向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同時他認為「欣賞也是一種創造」。

面對虛無而深感焦慮,這是現代人最大的挑戰。身為萬物之靈,我們要如何通過這個難關?首先要激發「勇氣」,即使旁邊就是絕望的深淵,我們也不輕言放棄。勇氣有各種類型,如形體的、道德的、社會的等等,但是在根本上它必須是「創造的」,就是運用一切資源,開創新的未來。

羅洛.梅(Rollo May)界定了上述出發點,接著要如何走完全程呢?他的焦點置於「創造力」上,負責示範的自然是藝術家了。藝術家的條件是「以直接當下的途徑,展現新形式與新象徵」。形式與象徵之「新」,是為了瓦解我們對「真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麻木狀態。藝術家代表人類的良心,即是此意;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努力「冶煉出人類未曾受造的良心。」

因此,我們所要創造或開創的未來,首先就是我們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都得向藝術家學習。藝術家的創造力來自他們與世界的「遭遇」,這種遭遇是強烈而深刻的,甚至抵達忘我合一的程度。雖然結局看似美好,而過程則充滿了痛苦與煎熬。何以如此?因為在走到最後一步之前,「對虛無的焦慮」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要跨越意識的領域,向著潛意識深處探險;也因為在「認識自己」之後,接著就須改造自己。

畫家賈可梅迪(Giacometti)坐在咖啡館的角落,「雙眼瞪著一個沒有慰藉會出現的虛空,飽受沒有希望化解的分裂所折磨」,這是他創作過程的剪影之一。科學家潘卡雷(Poincaré)在獲得研究成果之後,說出心聲:「種種努力並非如我們所想那般毫無作用;它們啟動了潛意識的機器,若無這些努力,這部機器動彈不得,也產生不了任何東西。」

若要創造,就須恢復完整的人性:讓意識與潛意識合作,允許痛苦與快樂並存,並且在享受群居生活時也要珍惜孤獨的機會。人生的本質就是處於「張力」或緊張狀態中,進而由此不斷創新。避開張力,無異於放棄創新,也無異於遺忘人的存在特質。

創造的具體成果是獲得某種「洞見」。洞見出現時,周圍的一切頓時充滿活潑的生機,整個人的知覺變得出奇地靈敏,而辛勤構思的內容也以「完型」姿態展示出來,顯得十分「優雅」。此時心中所有的是滿意與喜悅,好相親自參與了上帝創世的偉大工程。我們不妨收斂眼光,看看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到底有多少是出於類似的創造力量?

對西方學者來說,希臘神話是取之不盡的寶藏。羅洛.梅以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為象徵,闡釋了藝術家的角色與使命;進而更以阿波羅(Apollo)為核心,描述戴爾菲(Delphi)神諭如何作為古代希臘人的心理治療師。他的用意是要提醒我們不必過度擔心,因為除了歷代(尤其是當代)的藝術家可以伸出援手之外,神話世界的豐富內涵更等著我們去學習與領悟。

從認識自己走向創造自己時,需要的是熱情與形式。熱情代表活力,有如源源不絕的流水;形式代表限制,有如河的兩岸,使流水匯聚成河而不致於氾濫成災,更不致於在俗世的豔陽下很快就蒸發掉了。這是對生命張力的另一種描寫。

羅洛.梅被歸類為「存在主義的心理學家」,因為他在著作中樂於引述齊克果、尼采、沙特、卡繆、田立克等人的觀點。事實上,他對哲學、文學、神話、藝術、宗教都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因為他所關懷的不只是人的心理問題,而更是人的存在問題。



以上摘自《創造的勇氣:羅洛.梅經典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讓工作順利10倍的負面思考術



如果機率各占一半,就往壞處想

◆無心的一句話讓辛苦全泡湯

業務這種工作,如果不經常以負面思考行事便不會成功。接訂單時,必須注意「說這句話可能讓對方感到不愉快,讓至今為止的辛勞全成了泡沫」、「說多餘的話,會讓人認為自己說話不分輕重,於是失去信任」等所有細節。

話雖如此,經營管理的書籍和經濟會計的書籍都強調營業額是最重要的。然後,接在營售額後面,次要的是利潤。所謂的營業額就是將商品或產品交予客戶,再從收到商品或產品的客戶手中收取的金錢,而從營業額到收取金錢這個過程稱之為交易。

但是,最重要的莫過於接受訂單。如果接不到訂單,遑論營業額和收取金錢。業務努力拜訪客戶讓客戶下單,花最多心力在接訂單一事上。

推銷商品或產品時,會花十分之八的比重在接訂單一事。然後花.一的力氣在拚營業額,剩下的一.九則用在收取金錢。換句話說,業務的工作中,接訂單和收取金錢是最重要的。

因此,接訂單時,在客戶面前即使是客套話,也要瞬間慎重辨別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說不得。不知道如何選擇的事就不要輕易嘗試。

例如,絕對不可以說自己是哪一個棒球隊的球迷。在得知對方是阪神隊的球迷前,如果說出自己是巨人隊的球迷那就無藥可救了。只要不說出來,就算對方是阪神隊球迷也能配合話題聊下去。不用說謊,只要不坦承自己是巨人隊球迷即可。也許會因為有沒有說出這句話而讓自己截至目前的辛勞和努力全白費,但對於如果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方的事,必須先抱持「對方一定和自己的立場相反」的思考態度。

◆若感到和平常不太一樣,就是危險訊號

業務的工作不是只要賣出去就好,接到訂單,出貨後收到客戶確實領到產品的通知才有營業額。另外,直銷(直接銷售給客戶)的場合還包含收取金錢、領取匯款的重要工作。
 
有一次我從負責採買工作的老主顧那兒聽到「我們公司這陣子情況有點不好,薪水好像會晚十天發」的消息,回到公司後我立即招開思考對策的會議。

檢討如何比其他公司更快回收匯款、也和律師交換意見討論如何停止販售。列出所有對該公司的應付帳款和未付帳款的債務,再急忙以收領金額的債權方式消帳。與顧客之間即使在聊客套話,也必須做好全面警戒。

在察覺與平時不一樣的預兆時,要盡快透露情報給公司,即刻做應對。

◆擔憂至今未曾意識到的事

連小事也在擔心,這是典型的負面思考。「那時候不要走那條路就好了」、「我為什麼要說那種話呢」像這樣煩惱小事,或許有人會覺得只是在浪費時間也說不定。但是,這樣的胡思亂想能讓人更接近下一個理想目標。煩惱擔憂小地方,是工作時不可或缺的態度。這些並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還包含了至今為止未曾意識到的問題。


◆變化越激烈,越需留心小事

自歐洲爆發經濟危機以來,人們開始擔心世界經濟。在那之前,世界經濟對於人們而言是想都沒想過的小事,大家都覺得那是經濟學家需要去思考的問題。但是,現在事態變得如此嚴重,再怎麼厲害的學者都不知道解決對策。專家和評論家不斷分析和解說,甚至要脅再這樣下去世界會陷入大恐慌。

可是,沒有人知道該如何是好。事到如今,終於了解經濟學根本一點用處也沒有。

在這樣的時代下,能夠保護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認真思考「如果世界經濟更加惡化時該怎麼辦」絕對不是在浪費時間。

未曾想過的事、遺忘的事,對自己而言都算小事,慎重思考這些小事的態度是必要的。

讓自己意識到這些小事,是再次思考其價值與問題點的絕佳機會。




以上摘自《讓工作順利10倍的負面思考術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大往生》「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



我是老人安養中心特別養護的專職配置醫師,我一向很佩服「配置醫師」這個行政用語,聽起來就像先拿貨後付款的家裡常備藥一樣,從這裡就能看出官僚們的心態,難怪不久之前,還會以「愛奴土人」(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於一九九七年廢除)來稱呼當地的原住民。

也不知道是否受這種觀念影響,明明我的任職期限都快到期了,卻一直找不到能來接替我的醫師。由於這所老人安養中心屬於社福機構,所以即使我詢問認識的醫師,也只得到「再怎麼樣,我也不想淪落到那裡去」的回答。

事實上我自己也有這種體驗,因為不管什麼事,入住老人的家屬都會說「關於這個病名和預後(疾病或手術的經過及今後發展預測),如果是醫院的醫師所說,我們還可以接受……」,所以即使是小小的濕疹,以我只是個配置醫師的身分,也會被嚴厲地逼問:「萬一延誤救治的話,你要怎麼賠啊!」不過,他們其實沒有惡意。

而且除了我之外,其他老人安養中心的照護職員們,也都是現代日本人,所以心情上和入住老人的家屬很像,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就立刻想帶老人們去醫院。一開始我也很震驚,直問「這是什麼情形?」。

不過震驚的其實只是我自己,因為之前一直在中小型醫院裡服務,所以沒發現到這個人世間,存在著醫師位階的排行。簡單地說,教學醫院的醫師位居優勢,然後是舊制的國立醫院和日本紅十字會醫院、濟生會、市立醫院等,用人民納稅錢成立的醫院醫師,接著是民營大醫院、中小醫院的醫師,最低階的是被稱為城鎮醫師的開業醫師,老人安養中心的醫師,則是更低,等於和街友差不多。

所以即使原為市立醫院的部門主管醫師,只要自行開業,地位馬上就會跌落為最低階的城鎮醫師。一般大眾如果在家人或朋友,到開業醫師或小醫院裡去看病後,結果不太理想時,就會說:「怎麼可以去那種小醫院看病,應該去大一點的醫院才行」,這也是非常普遍的反應。

仔細想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日本國內並沒有提供醫師的個人資訊,所以一般民眾當然不清楚醫師的實力如何,只能從醫院的層級來判斷,愈高階的醫院醫師,評價自然愈高。

正因為一般人都有這種崇尚醫院、崇尚專業醫師的觀念,所以只要老人安養中心裡的入住老人,身體狀況有任何變化,就會立刻要求我們要帶去醫院給醫師看,誠屬自然的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會需要我這種街友層級的醫師出面,都是醫院已經宣告放棄之後的情形,所以只要我不強出頭,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內心就不會產生無謂的糾葛。整體來說,大致就是這樣的架構。

在這樣的老人安養中心裡,服務已經進入第十二年的我,經歷了非常難得的體驗,那就是我親眼目睹了幾百個案例:直到最後都沒有打點滴,也沒有戴氧氣罩的「自然死」。如果是醫院的話,直到最後都會設法想做些什麼處置,因為醫院就是必須這麼做的地方,所以沒有「自然死」的情形。

就連在家往生的情形,通常也都是因為沒救了,才從醫療機構接回來,所以也幾乎沒有「自然死」的情形。再說醫師本身,大概也受不了什麼都不做吧?只是通常這種行為,只會妨礙老人家安詳的往生。所以幾乎所有醫師,都不明白什麼是「自然死」,因為不曾見過人們自然死去的模樣,才會主張即使要死,也應借助醫療之手。

「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活動,原本應進行得寧靜又安詳,卻因為醫療深深參與其中,反而變得悲慘、變得非人性。或許人世間裡,最害怕死的其實是醫師,因為不斷親眼目睹悲慘的死。即使是癌症,如果不去動它,其實完全不會痛,也能死得很安詳。我從以前就一直認為「要死就死於癌症」,而在親眼見證六、七十例老人家的癌症自然死之後,我更是如此確信。

尤其是已結束繁衍任務的老人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癌死」,但若想充分享受「為時已晚的幸福」,就絕不能接受「癌症篩檢」與「健康檢查」等醫療活動。會有這麼多老人家經常到醫院打卡,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的同業,不斷恐嚇老人家「必須老得健康」,加上現代社會也施加莫大壓力,要老人家追求「年輕」與「健康」,這一點,不難從健康食品與營養補充劑的龐大商機看出。

老人家難免會有身體不舒服的情形,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些不舒服,幾乎都與老化有關,並非去看醫師並吃藥後,就能完全治好,所以我們應像以前的老人家一樣認清事實,明白上了年紀後就是會這樣。

偏偏現代人不想承認這是因為「上了年紀」的關係,還將「老化」視為「疾病」,因為「老化」是一條單行道,等在前面的只有「死亡」,但如果是疾病的話,就能期待回復健康。

既然人類是生物,就不可能逃避老化後死亡的命運,就算有最先進的醫療或再生醫療,說穿了也都成立在「老死」的框架內,所以我認為老人家,最好不要靠近這種東西。不過度依賴醫療,能好好接受老化,並陪著疾病一起走,才是老人家活得輕鬆的王道。

老人家最後應盡的任務,就是盡量自然地「死給人看」。不過「死法」就是「活法」的表現,今天是昨天的延續,絕不可能出現與昨天全然不同的今天。這就表示最重要的,就是今天的活法,包含現在的生活方式、與周遭旁人的互動方式、醫療的利用方式等,都會被呈現在死亡的過程裡。對於身體稍有不適,就大聲嚷嚷地要「找醫師、吃藥、上醫院」的人來說,「自然死」或許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此外,我在本書中完全不用「失智症」這種字眼,而是用「癡呆」或「頭腦有障礙」來表達,因為我非常排斥這種字眼,就像我其實也很排斥「病患」一詞一樣。在照護現場裡,有時會聽到「認知加劇了」(註)的說法,讓我總忍不住想吐槽「喂!這樣不就表示情況反而好轉了」。

總之,我認為「失智症」是個莫名其妙的名詞,不過若覺得「癡呆」等語詞,聽起來反而不舒服的話,就請跳過去閱讀。我並非名人,所以沒有什麼的得失心,何況我來日也不長,就更沒有什麼好怕的了,因此非常率性的寫下本書,若有那麼一絲一毫,能成為大家的參考,就是我額外的驚喜了。

註:失智症的日文說法為「認知症(認知上出現問題的病症)」,但日文的「認知」一詞,又與中文具有同樣的意思,因此「認知加劇」雖然指「認知症加劇惡化」,但有時也會被拿來開玩笑,反指「認知能力加劇了(提升了)」。


以上摘自《大往生》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人生就像煮開水,沸騰前的累積才重要




一個不信仰知識的知識份子,一個醫病也醫心的熱血醫生,告訴你:不讓冰冷的現實澆熄對生命的熱度,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開水沸騰,能泡上一壺好茶之前,必須保有耐心、韌性,以及日積月累的燃燒熱力。

感動數十萬年輕人,掀起校園熱烈討論,最誠實、最敢言、最不倚老賣老的勵志經典!身兼外科醫生、財經專家、暢銷作家的朴慶哲,曾經因為父親過世、家中欠債,幾乎無法完成大學學業。但他靠著半工半讀,不僅順利從課業繁重的醫學院畢業,更立志下鄉行醫,到缺乏醫療資源的偏遠地區服務。之後成立了全年無休的安東新世界聯合醫院,以不拒收老年人與長期病患為原則。他的故事感動了成千上萬人,並成為每年演講超過300場的社會教育旗手。

看到年輕人因為謀職受挫、夢想熄滅而輕生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他決心要為青年學子寫一本書,告訴他們:在用社會的評價論斷自己之前,先審視你的所學所思,是否能夠感動自己。

有些人迷路了,就停頓了。有些人還沒到達沸點,就逐漸冷卻了。有些人陷在年少時的迷惘、憤世嫉俗,從未正視這個世界。你是冷水人?溫水人?還是永遠處在99度的「熱水以上,沸點未滿」人呢?讓南韓最熱血的朴慶哲醫師帶領你,迎向熱力四射的人生。

◆心靈滾一滾,熱情不冷卻的10句箴言
‧跟從別人走過的路,只會讓你學到「服從」。自己開創新的道路,卻是「獨立」的開始。
‧從痛苦到著迷的過程,就是學習不同於娛樂的獨特之處。
‧沒有失敗過的人,等於是不做任何嘗試的人。創造力是一種失敗兩千次之後終於大放光明的東西。
    世界上沒有「確幸」,只有追尋幸福的過程中的滿足。
    在社會形象和自我本色之間找到平衡,才不會變成一只空轉的陀螺。
    允許自己屈服於不認同的價值觀,等於判了自己死刑。
    一個人選擇的說話之道,就代表了他的人生之道。
    如果「平庸」代表放棄思考,代表被權力牽著鼻子走,你還會甘於平凡嗎?
    隱藏在學術知識背後獨善其身,將會與岌岌可危的經濟一起走向毀滅。

‧將戒除掉壞習慣,迎接新的感動,當作送給自己最珍貴的人生禮物。


以上摘自《人生就像煮開水,沸騰前的累積才重要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零偏見決斷法



人的一生充滿各種決策,從日常瑣事到企業發展藍圖,我們每分每秒都活在自己與他人的決策中。本書要探討的,正是影響工作與生活的最重要課題如何做出最好的決定?不幸的是,人類的決策行為多半受偏見及情緒影響,以下四大惡棍總在決策時如影隨行、影響判斷:
 •    選項狹隘:多數人只問「要不要」或「好不好」來二選一,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    確認偏誤:只看支持自己假設的資訊。
 •    短期情緒干擾:事實已經擺在眼前,還是不願相信。
 •    過度自信:認為自己一定可以預測並掌握未來,不願調整做法。

即便是標榜快速精準的直覺式決策法,也有適用情境的限制,無法免於上述四大惡棍毒害。根據大量與決策相關的研究,提出能確實戰勝四大惡棍的WRAP決策四部曲:
 •    W 擴增更多選項(Widen Your Options
 •    R 真實驗證假設(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
 •    A 抽離自我情緒(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    P 準備迎接錯誤(Prepare to be Wrong

以簡明的文字,輔以大量日常生活與企業經營的真實案例,說明如何運用WRAP進行決策。從企業的創意發想、徵才、併購或經營方針,到日常購物、搬家、結婚、醫療、幫孩子選學校等情境,都是WRAP決策法可以大顯身手的範圍。甚至當你為了告白而猶豫不決時,WRAP也能幫你做出最好的選擇,而非只憑著一時衝動。

此外,我們還能學到許多有助決策的實用技巧,例如:搖滾樂團Van Halen如何用巧克力糖幫助決策?如何以簡單問句突破盲點?為決策煩惱時,如何跳出思考迴圈以免影響判斷?事關群體的決策,如何將傷害減到最低?若判斷不幸有誤,如何緊抓在中途改變方向的寶貴機會?

《零偏見決斷法》是希思兄弟截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著作,針對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提出全新的策略與具體方案。期望讀者能藉由縝密的WRAP決策法,在決策時謹慎避開偏見與情緒的陷阱。就從今天開始,讓每一個好的決定,成為你扭轉人生的契機!


以上摘自《零偏見決斷法》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發掘你的天賦,活出自己



熱情/價值/選擇
三個關鍵字,開始打造你的人生故事
書掌握了你最重要的資產——那就是「你」!
你的職業生涯就是你的人生故事。

要為自己的職涯、自己的故事負起責任,就該先問問自己:
我是誰?
要怎麼樣認識自己?
如何才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快樂?
假如你覺得有點徬徨、甚至緊張害怕,要記住,
你不是孤單一人。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和你在同一艘船上。

請記住三件事,
1. 先好好踏出第一步,別恐慌!
2. 做決定免不了迷惑和猶疑,這是正常的!
3. 別逼自己在還沒準備好時倉促下決定!

熱情造就了我們的自我。熱情是讓我們持續前進的動力。

◇「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強壯。」——尼采,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

◇「我們所做的選擇,也就是我們的決定,造就了我們的生命。」——沙特,二十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

好好想一想,哪些事物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做什麼、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是自己生命的執行長。

為自己的生命選擇一條道路其實是很刺激的事!

只要你全心投入,而且願意接受挑戰,這時候你的創造力就會像裝上了翅膀一樣迎風遨翔。

準備好踏出邁向目標的步伐,就算看起來最遙不可及的夢想也會有成真的一天。

你可以把所有的夢想、準備投注努力的目標與計畫都寫進你專屬的故事。

這本書,你會得到的幫助:
.更瞭解自己
.找出自己的熱情、價值與選擇。
.提點你在二十一世紀各職場領域所必備的人格特質。


有了這些,你會為自己的天賦,找到替未來做選擇的方法,活出自己,迎接精采生命!

以上摘自《發掘你的天賦,活出自己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一出社會就該懂的職場微社交:從茶水間閒聊到小點心請客的應對指南



就算是千人海選,面試時也要成為焦點──成為別人捨不得謝謝再聯絡,想念又想見的人

「你可以生來富有,卻無法生來便是個成功的人!」──李奇‧費曼,禮儀潮男

我喜歡這句話的原因很多。第一,它恐怕是現實世界如何運作的最佳警語了。第二,人們在開始一份工作時,往往會忘了這個提醒。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把這句標語貼在每一間大學教室的牆上,提醒學生:現實世界──尤其是職場,不是光憑運氣或祖產就可以應付得了。

談到「富有」,我指的不是金錢,而是「只因為先天環境或天賜良機,就能自動獲得成功」的那種觀念。成功是要去贏來的,而不是像拿到免費生日蛋糕或在星巴克巧遇權貴那樣,從天上掉下來。

當然,你可以靠著他人的幫助登堂入室,而我也這麼建議;不過,師父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你能夠有什麼樣的成就,全憑自己的一雙手與腦袋裡的東西,你上過哪間學校、有什麼樣的人脈、你或你爸媽有多少錢,這種種因素全得退居幕後。沒有什麼事情比得上努力工作,就是這樣。

由各行各業有力人士的名言、故事與趣聞軼事所構成,這些有力人士對於如何成功,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從如何表現自己、如何與別人共事,到旅行的方式、在會議與晚宴中的行為舉止等等,涵蓋許多塑造職涯成敗的情境。成功並不是一件可以代代相傳的舊衣服,穿在下一個接手的人身上一樣稱頭。你不能把成功裝在一個精美的小盒子裡送給對方,以為盒子打開後,還能保持完好如初。可悲的是,自我中心很強的人往往會漠視這個簡單的事實。

在職場生存最難的不是把事做好,而是把人搞定!最讓你坐立難安的地方,不是主管辦公室或你的小隔間,而是廁所、茶水間甚至出差的飛機上!

如何成為面試官捨不得謝謝再聯絡,想念又想見的人?
剛進公司怎麼從沒人理的麻雀,變成受歡迎的孔雀?
隔壁的同事喋喋不休,怎麼用肢體語言暗示他閉嘴?

教你優雅應對各種職場上的棘手情境,避踩重重地雷,在工作上脫穎而出!趕上工作進度、達成完美表現,都有著可循的努力方向;應付擁有無數「變種」的人際難題,才是你最需要惡補的能力!

    加入一間新公司,如何從格格不入的「局外人」變成「圈內人」?
    部門共同用餐,該怎麼拆帳才不傷感情?
    看到同事在臉書抱怨別人,怎麼回應才能安身保命?
    聚會時被老闆灌酒,要怎麼回應才能逃過一劫?


作者以幽默機智與獨到見解,為你解析沉著應對每個難題的最佳方法,每個章節都附上業界專家會客室X職場情境隨堂考,指引你這些不正式、卻也最不可忽視的職場生存祕訣!

以上摘自《一出社會就該懂的職場微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