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




《大數據:隱私篇》是麥爾荀伯格的《大數據》系列作品。
  大數據權威麥爾荀伯格從幾樁「網路上不經意的留言,
  卻變成人生污點」的案例,談起隱私權,
  並衍生出一個疑問:巨細靡遺的數位紀錄和記憶,真的是好事嗎?

「過去就像是刺青,紋進了我們數位的皮膚裡。」

史黛西.史奈德(Stacy Snyder)一直想當老師。2006年春天,這位二十五歲的單親媽媽完成所有課業,正期待大好前程,但夢想卻乍然而止。大學裡的行政高層把她找去,告訴她,雖然修完了所有學分、通過了所有考試、也完成了教學實習(很多科目還名列前茅),但她當不成老師了,原因是行為有違教師專業,無法取得教師證書。

行為有違專業?這裡所謂的證據就是一張網路照片,她在照片裡戴著海盜的帽子,正用塑膠杯喝著什麼東西。照片出自史黛西自己的MySpace網頁,標注了「喝醉的海盜」。原本只是朋友間的玩笑罷了,但是在史黛西實習的學校裡,有個熱心過頭的老師,覺得這張網路相片可能讓學生看到竟有老師喝酒,有違教師專業,所以一狀告上大學。史黛西想把這張照片撤下來,但傷害已然造成。她的網頁已經由搜尋引擎分類歸檔,照片也由網路爬蟲(crawler)建檔存查。史黛西想忘掉這些事,但網際網路可記得一清二楚。

史黛西後來將大學告上法院,但最後敗訴。史黛西主張:對於一位未來的教師而言,將這張照片上網並不構成「行為有違教師專業」。畢竟照片裡看不出來塑膠杯的內容物,而且就算看得出來是酒類,史黛西這位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早就滿了能在私人聚會上飲酒的年紀。然而,這裡我們要討論的重點,其實不在於大學是否有權決定不頒發教師證(或者這項決定是否愚蠢),而在於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關於「遺忘」的重要性。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麥爾荀伯格回顧了人類的紀錄簡史,
  從大腦(內部記憶)、以迄於倚重數位科技(外部記憶)的歷程,
  結果就是:世界追求的就是「記得」,「遺忘」成了被遺忘的選項。
  這種「完美的記憶」會引發寒蟬效應,改變我們的言談舉止。
  如果我們都得擔心,關於自己的資訊可能活得比自己更久,
  我們還敢不敢談八卦、聊經驗、批評政治?還是會開始自我審查?
  難道我們只要在網路上公開資訊,就活該從此失去對這些資訊的控制權?難道我們不能決定網路應該在何時「遺忘」這些資訊?
  難道我們真想要一個「因為再也沒有遺忘、也就再也沒有寬恕」的未來?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更應該記得:
  如何忘記一些不必記憶或不該記憶的事,是一項美德。


以上摘自《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