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消費行為之前的心理學



關於消費者如何從不買變成要買、行銷人該怎麼催動、或導引、或遏止消費前的心理狀態?全球第一腦神經行銷研究機構最新權威實證報告

知名心理學家、腦神經科學行銷之父大衛路易斯,和國際權威研究機構「國際思維研究室」(Mindlab International),花費數年時間與百萬美元經費,利用腦電波圖、眼球追蹤儀器、記錄心跳、呼吸、體溫,膚電傳導變化的設備,運用真人實驗,找出消費者在觀看、考慮、甚至購買前的潛意識與行為變化。

他們發現:
原來,大腦簡直跟裸體一樣,只要用對方法,誰說(消費者的心理)神祕不可侵「販」?現在的行銷,就是高科技的心理學。

你在想什麼,神經行銷學家能偵測到:
為什麼不能直接問消費者?因為問卷、訪談永遠得不到實話,電視廣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腦袋接受這種媒介時不會思考,閱讀時才會。此外,你的眼球、心跳、呼吸都是行銷學家透視潛意識的線索。

誘使顧客做哪些動作,他會想花錢
誘導他點頭,他更喜歡你(的產品);人總覺得擺右邊的東西比較好;製造流暢感,讓他很快下單;使她不知不覺手臂彎曲,能增加渴望;還有讓人願意靠近你的姿勢,該怎麼做?

在消費者大腦中植入「品牌蟲」的人,全贏 
為什麼「好媽媽」就會買「桂格燕麥片」,吉百力的紫色就是巧克力的代名詞,麥當勞下了什麼指令,讓你一直想上門;另外,「最好賣」的情感訴求是哪六個字?

光看電視不看廣告,一樣有行銷效果 
偶像劇明星身上,就是大型錄;廣告其實不必注意看,也有催眠效果;那麼,針對小小孩、青少年最有效的賣點是……

手機正在塑造什麼?又摧毀了什麼?
無處不在、相互串連、回應快速等,讓行動裝置越來越有行銷優勢,但也搶走收銀台周邊商品的商機,你如何對抗這種名為「手機眼罩」的威脅?

大數據?就是你的隱私啦 
有了大數據,業者比死黨更了解你;記住,我們是臉書的商品;未來:電腦從表情、語調,就能辨識你的喜怒哀樂(然後推出你想要的商品);公車站牌的廣告看板,能秀出「你」的名字;電視節目可以展示你要的產品資料。


過去那些不為人知、隱藏在大腦中的說服術,腦神經行銷科學家已經幫你找出來了,這是一份買賣雙方都該了解的最權威實證報告。

以上摘自《 消費行為之前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