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第3選擇》史蒂芬.柯維最新著作自序

第3選擇

人生充滿難解的問題——看似完全無解的難題。個人問題、家庭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周遭的問題,還有與整個世界、大環境相關的問題。 

也許你的婚姻一開始真的有如天作之合,但現在你們幾乎無法忍受對方。你可能和父母、手足、兒女間關係緊張。你也可能覺得自己的工作難以應付、完全失衡,時間、精力永遠不夠用。 

又或許,你也和許多人一樣,對我們這個好興訟的社會感到厭煩至極,覺得每個人怎麼動不動就告人(或是一些有權有勢的大老闆愛告人)我們擔心犯罪問題,以及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我們看到政治人物努力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但卻一籌莫展。每天的晚間新聞更讓人深感無力,覺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恐怕永無解決之日。 

於是我們失望、決定放棄,或勉強接受一些最終還是會讓自己感覺很糟的妥協。
這正是我(史蒂芬.柯維)一直想寫這本書的原因。這本書所要講的,是一種非常根本的原則,我相信它將改變你的人生以及整個世界。它是我長久研究高效能人士的生活及行為模式之後,最重要的總結與發現。

基本上,它就是解決人生難題的鑰匙。 所有人都會遭逢困境,大多數人會勇敢面對、堅忍奮鬥,希望最終還是能夠見到光明。但對許多人而言,恐懼就藏在假面之下。有些恐懼是有形的,有些則是心理層面的,但它們都非常真實。 

如果你能認識並實踐《第3選擇》中所說的這個原則,你不但能夠順利克服難題,甚至還能為自己打造出一個從未想像過的美好未來。這個原則不是我發明的,因為它一直都存在。對於那些願意運用這個原則來面對人生挑戰的人而言,它絕對會成為他們這一輩子所發現的最大寶藏。 

我在《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中曾經提及這個原則。我當時就說它是該書所有原則中,「最有催化作用、最能激發能量、最具統合效果、最令人興奮」的一個原則。在《與成功有約》中,我只大略談論這項原則,但在本書中,我將邀請各位與我一起更深入、更廣泛地進行探討。如果你願意下功夫好好學習,你的思維模式將徹底改變。你將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超級有效的方式,來面對人生中所有最困難的挑戰。

我非常興奮能與大家分享少數真正掌握這項原則的人所經歷的故事。他們不只是解決問題的專家,而且創造出我們每個人都夢想擁有的新未來。你將看到: 
‧一位父親如何在某天晚上,奇妙地挽救自己身心受困、幾乎自殺的女兒,幫助她脫離束縛多年的絕境; 
‧一位印度年輕人如何解決數百萬窮人無電可用的困境而且幾乎不花任何成本; 
‧一位加拿大的警察局長如何單憑一己之力,降低了整個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率;
‧一位女士如何讓深陷污染的紐約港起死回生同樣幾乎不花任何成本;
‧一對曾相敬如「冰」的夫妻,如今能一同笑看昔日的那些艱困時光; 
‧一位法官如何迅速、和平地解決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宗環保訴訟而且根本沒有開庭; 
‧許多美國青少年必須隨著擔任勞工的父母四處遷徙。一所專門接納這類青少年的高中校長如何讓學生的畢業率從三成一口氣提升到九成、讓學生的基本技能提升三倍——而且還不需任何額外的經費; 
‧一位單親母親如何與孩子從激烈對立轉變為互敬、互諒; 
‧一位醫生如何以不到其他醫生看診費零頭的超低收費,治癒了自己所有罹患致命惡疾的病人;
‧一個團隊如何讓充斥暴力與垃圾的紐約時代廣場,變身為北美最大觀光重鎮。

我要強調:以上這些都不是坐擁財富與影響力的名人。他們只是和你我一樣平凡的人,但他們都成功運用了這個最重要的原則,來面對自己所碰到的艱難挑戰。因此,你也絕對可以做到。 

我可以聽到你的心裡正在嘀咕:「拜託,我並不想和那些人一樣,變成解決重要問題的英雄。我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了。我很累,只想給自己找到一些行得通的解決之道。」 相信我,本書中所提到的所有事情,不但可以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對你個人的問題也同樣有效。這項原則可以化解一位單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可以幫助一個國家元首避免一場戰爭。

你可以運用這項原則來解決: 
‧你與老闆或同事之間的嚴重衝突;
‧一個「走不下去」的婚姻關係;
‧你與孩子的學校之間所出現的嚴重歧見; 
‧一個讓你陷入財務困境的難題;
‧一個工作上的艱難決策; 
‧與鄰居或社區之間的嚴重抗爭; 
‧家人之間的長期齟齬或不合、甚至冷戰;
‧肥胖問題;
‧一個讓你無法獲得滿足的工作;
‧一個老是「不開竅」的孩子;
‧一個你必須為顧客解決的棘手問題;
‧一個恐怕得進法院才能解決的問題。 

過去40多年來,我已將本書中的這項基本原則傳授給數十萬人,包括小學生、滿座的企業家、研究所學生、大約30位國家領袖,還有其他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我的傳授方式幾乎完全一樣。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將這個原則帶進更多小學校園、戰場、董事會、國會,或是更多人家中的廚房。

我是一個全球性領袖組織的一員,這個組織致力於改善西方國家與伊斯蘭世界的緊繃關係。其中成員包括美國前國務卿、重要的伊斯蘭及猶太教領袖、各國企業領導人,以及衝突管理專家。第一次開會時,我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各有目的。整個會議顯得正式而平靜,但你完全可以感覺到其中暗潮洶湧。當天是個禮拜天。

我請求大會讓我先教導大家一個原則,然後再繼續開會。大家很有禮貌地同意了。於是我將本書的概念傳授給在座的人。到了禮拜二晚上,整個氣氛已全然改觀。每個人都放下自己原有的目的與想法。我們獲得一個大家之前未曾想過的精彩解決方案。現場的每個人都變得互敬互愛——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感覺到。那位前國務卿小聲地對我說:「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驚人的事情。你所做的事情可以徹底改變整個國際外交。」這一點我之後會再詳加說明。 

正如我所說,你不必是一位國際外交專家,就能輕易將這個原則應用於自己所遭遇的挑戰。最近,我們做了一項全球性的調查,希望了解大家在個人生活、工作,以及大環境中所碰到的最大挑戰。我們的樣本未經嚴格篩選,只是希望了解大家的想法。總共有7,834人回應了我們的調查,他們來自全球五大洲、隸屬各種不同組織,職位也各有高低。

個人生活方面:他們覺得最大的挑戰來自工作壓力,而且工作滿足感太低。許多人的家庭也出了問題。一位歐洲中階主管的心聲頗具代表性: 
「我覺得壓力很大,常常處於心力 交瘁的情況,根本沒有時間或精力去做任何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另一位則說,「我的家庭顯然出了問題,其他事情也都因而亂了套。」 

工作方面:當然,每個人最在意的就是薪資與獲利。但許多人也擔心自己跟不上全球競爭的腳步,「我們簡直是困在自己的百年傳統之中⋯⋯我們愈來愈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我們真的沒有好好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業精神。」一位非洲的企業高層寫道,「我之前任職於一家國際性的企業,但去年我決定辭職。我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自己似乎再也無法從工作中找到任何意義。」

大環境的問題:對我們的調查對象而言,人類目前面對的前三大挑戰是戰爭與恐怖主義、貧窮問題,以及自然環境的崩壞。一位亞洲的中階主管竭力呼籲,「我來自全亞洲最窮的國家之一。我們心中的吶喊是,絕大多數的民眾都生活在貧困之中。就業機會、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基礎建設幾乎不存在,外債龐大、政府失靈、貪腐猖獗。」

上述就是我們的遠親近鄰內心所感受到的問題。明天他們列出的挑戰或許有所不同,但痛苦的源頭恐怕仍是八九不離十。 

壓力愈來愈大,人類彼此傾軋的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廿世紀是一個大型戰爭的世紀,但廿一世紀似乎卻成了個人傾軋的世紀。每個人的憤怒指數大幅飆升。家人吵鬧不休、同事爭權奪利、網路霸凌猖獗、法院人滿為患、瘋子濫殺無辜。態度狂妄的「名嘴」充斥媒體——言論愈辛辣,他們的錢就賺得愈多。

這種日趨白熱化的傾軋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我非常擔心當今全球文化中這種極力妖魔化別人的趨勢⋯⋯人類歷史最黑暗的時代都是由這種趨勢開始的,也就是負面的「他者化」(otherization,譯註:即劃分彼此、反對異己)。然後,這種趨勢開始轉化為暴力的極端主義。」心靈健康專家萊瑟(Elizabeth Lesser)指出。我們都很清楚這種趨勢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因此,我們究竟要如何化解彼此之間最具分化性的歧異、最困難的問題?
‧難道我們還要走上戰爭的老路決定不再忍耐了、一定要好好教訓一下自己的「敵人」? 
‧還是我們要扮演「受迫害者」的角色,無助地等待別人來解救我們? 
‧或是,我們要將正面思考發揮到極致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
‧或是,我們決定恬淡寡欲、忍耐到底?因為反正事情不可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所有的解決方案其實都只是安慰劑而已,根本無濟於事。
‧還是,就像大多數樂觀向上的人,我們反正就是盡力而為,希望事情或許真能「船到橋頭自然直」? 

不論我們決定以什麼方法來面對問題,都得面對它們所帶來的後果。戰爭只會帶來更多的戰爭;受害者只會變得愈來愈依賴別人;不願面對現實的人遲早會被現實找上門;憤世嫉俗也成不了任何大事。如果我們凡事只是盡人事,希望這一次船到橋頭真的會自然直,我們其實也不是真正面對現實。據說,愛因斯坦曾言,「我們不可能用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維水準來解決問題。」要解決自己所面對的最困難問題,我們就必須徹底改變思維模式。

當你一路閱讀時,會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轉捩點上——介於你的過去(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光景)和一個你自己從未想像過的未來之間。你將發現自己擁有「改變」的天賦。你將開始以革命性的、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問題。你將產生嶄新的反應方式,它們將幫助你順利克服許多在別人眼中幾乎完全無法跨越的障礙。

你將可以站在那個轉捩點上,看到自己嶄新的未來——你的未來歲月可能將完全超乎想像。你將不再無奈地步入一個無可避免的未來——精力凋萎、阻攔重重。相反地,你將開始實現一個充滿驚喜、意義非凡、貢獻卓著、不斷突破的人生——而且可以一路到底。藉著本書所提到的原則,重新對焦自己的生命,你將發現一條通往那個嶄新未來的神奇道路。 

摘自《第3選擇:解決人生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