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論 結構性VS.非結構性

人的一生中會加入許多團體、待過許多組織,而這些我們身處的環境,大致可分為「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

由於人類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所以當我們處在有組織、有秩序的結構性環境中,我們會傾向調整自己去適應這個環境,長久之下便容易失去自我;而非結構性環境一方面會激發人類的潛能,使人們朝向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則會突顯個人的弱點,提供改變的契機

學校教育 與 自我探索

就高等教育而言,美國大學偏向非結構性教學環境,而我國則偏向結構性教學環境。在非結構性教學環境下失敗的人,也許在結構性教學環境理會有很好的表現,因為後者存在一股強制力量,逼他不停地上課、考試、追求高分。在那裡,他們只要等著別人告訴他們要做什麼,而不必主動去爭取。

非結構性教學環境有一個很重要的淘汰功能,它讓那些成績低落的學生們,在二十幾歲就認清自己對學術研究(或某一科系)缺乏興趣與天賦,有機會轉向發掘自己真正的天賦;相對地,結構性的教學環境缺乏此種功能,它讓一名既沒興趣又沒天賦的學生順利畢業,甚至繼續升學,等到四十五歲的時候才發現,浪費了大半輩子,只是在從事或追求不適合自己的工作

工作型態 與 發揮潛能

一般人所謂的「正職」(受雇在組織裡工作)大多偏向結構性工作環境,而創業者、自由工作者、投資者則偏向非結構性工作型態。受雇者不需要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或發揮創意,雖然一直有人告訴你做什麼,生活對你來說會變得較容易,但你會因此無法發掘自己的弱點,也無法看出自己的優點,更無法發揮潛能

唯有抽離塑造行為的外部因素(如結構性環境)之後,人的行為才會發自於內部的心理因素。個人的興趣、天賦、熱情、意義皆屬於內部心理因素,想要觀察內部心理因素,就必須消除外部因素,如此人們才能轉向內心的探索、覺察內部經驗的過程,而這只有在非結構性環境中才可能實現。

組織就像個蓋子、抑制器。如果你讓一個人不停地工作,她就不會有時間做下來靜靜思考,隱藏在她內心的靈魂和潛能也沒有機會激發出來。

組織對創新的傷害

言論一向與正統思想背離的管理大師─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在某高科技研討會語出驚人:「你們這些人有個嚴重的問題。幾年前我看著和現在差不多同一批人,我看見一群彼此不相同的人;現在,你們每個人都差不多,說著同樣的語言,穿著打扮也很類似,你們都變成了『專業人士』,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

人一旦在結構性組織待久了,就會覺得必須遵照組織的架構,來規範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才能顯得更專業、更能控制一切、更像是組織的一份子。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將自己同質化,至於能產生創造力、有趣、幽默、學習及創新的心靈,則就此關上。因為害怕被排斥我們默默的掩飾自己的才能

忍受模糊的能力 與 創造力

創造力與「面對缺乏組織的情況」、「面對未來」、「預測和控制能力」、以及「忍受模糊和無計畫」的能力有關具創造力的人可以從容面對缺乏結構和控制的局面,並能接受模糊和無計畫的狀態

有些人對控制、預測、結構、秩序、程序、分類、排練和計畫等,有即為強烈的需求。它們對自己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無力處理意料之外、計畫之外、不可控制或預測的事件。

這些人其實對未來有這莫名的恐懼,不相信自己對於緊急狀況或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這些人喜歡待在缺乏人性的結構性環境(例如公家單位、國營事業、大組織)中,在較具人性的非結構環境(例如小公司、自行創業、自由工作者、投資者)中,反而適應不良,易被淘汰。

有趣的是,對於愈需要結構性環境的人來說,遇容易陷入混亂、無秩序的生活型態。因為他們對具體規則的強烈需求,和控制未來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社會是極複雜的系統、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可能遵守一套規則來面對複雜、隨機和不可預測的事

社群、人際關係與非結構性溝通

當一個人比較不害怕受到傷害時,就會試圖解除防備,卸下偽裝的面具,這樣的行為其實是表現一種友善與親近的信號,希望對方也能如此回應。一個不會令我們害怕、不會傷害我們、更不會利用我們弱點的人,使我們更願意自我揭露、試圖誠實或與人親近。在健全人際關係與社群中,個人擁有「表達愛的能力」以及「表達意見的自由」

表達意見的自由,包括好事或壞事都必須說出。在真正健全的人際關係與社群中,個人會自由而誠實地對待他人,並坦白說出內心的想法。如果你是真正愛一個人,就必須善意地指正對方,並有足夠的勇氣承擔傷害對方的可能。而在結構性環境中(例如公司)我們通常不會這樣做,我們只有在生氣時才會惡意批評他人。坊間流傳的人際關係法則,如「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只能在膚淺、結構性強、缺乏信任感的環境中使用,無法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與社群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善意批評、指正他人,愛的感覺會在雙方心中滋長。被你坦誠批判的人,心裏可能會一時覺得受傷,但是他最後卻因此而受益,對你感激萬分如果一個人覺得你夠堅強、有足夠的能力、夠客觀,因此可以坦言無諱地糾正你,這對你而言是一種尊敬

非結構性學習 與 投資心理學書院

布魯克林大學有一小群熱心人士,共同開了一堂非結構性的社會科學概論選修課程,內容包含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選修的學生認為這是他們上過最有趣、最有收穫的課程。於是這群熱心人士將它變成結構性的必修課程。很快的,適任的指導老師嚴重缺乏,而這堂課最後也變得毫無價值。

像布魯克林大學實驗性的課程,或投資心理學書院這類非結構性的學習團體中,往往需要受過訓練、具有某種人格特質的領導者,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個工作投資心理學書院投資心理學教學群皆受過長期的專業養成過程,和坊間傳直銷、短期昂貴教育訓練課程,有很大的不同。坊間課程將課程結構化、標準化,只要上過幾堂課便可授證成為講師,以營利為目的不斷擴大規模投資心理學書院則是真正以學習為目的、以學生為本位,重視教學與學習效能的非結構性、非營利終身學習社群

通常會加入非結構性、真正具有學習效果的學習團體者,多屬於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或高級知識份子,因為他們才懂得分辨非結構性與抽象智慧的價值所在。這並非刻意挑選學生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弔詭現象:「最需要學習的人,反而排斥學習,也無法挑選正確的學習團體與學習內容。」所以對於那些只能接受具體思考的大眾而言,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課程,勉強為之也只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好處。

誠如日本作家勝間和代說:「現在是愚者被智者不斷搾乾的危險時代 ,是否掌握具有價值的資訊是決勝負的關鍵。優質資訊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金錢才能分辨及獲得,能夠投資其上的人會愈來愈富有,無法投資其上的人會不斷被搾乾,成為一種兩極化的發展。

非結構性的分享與表達

真正具有學習效果的團體容許非結構性的分享與表達,每個人都可以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由於不是事先準備好講稿的結構性演講,這種表達的樣貌通常是斷斷續續、猶豫不決的,常常不知道要使用什麼字眼,以至於一再推翻先前的話,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提出最清楚的論述。如此的分享與表達雖不流暢,反而能呈現真實的自我,有助於提升學習的效果。

投資心理學書院 的 非結構性目標

我們把非結構性納入投資心理學書院的目標中:讓這裡成為非結構性的學習環境以篩選層次相當的成員教學群透過非結構性的教學方式發揮創造力社群成員透過非結構性的溝通建立信任感個人則透過基接受非結構性的分享與表達以自我探索、學習成長


本文部份內容摘自《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商周,周舜欽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