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科青的趕時間科學教室》失戀的科學

一段感情的結束經常讓人痛徹心扉;失戀後,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疲倦、寂寞,甚至是憂鬱。但「心碎」是否只是個抽象的概念?或是真的會對身體和大腦產生實質的影響?

身體因受傷感到疼痛時,會刺激大腦的前扣帶迴;神奇的是,覺得被排擠或人際關係受挫時,同樣會刺激這個區域。這麼說來,身體受傷和心靈創傷的差別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大。

想想我們怎麼形容失戀就知道了:

「那男人揪住了我的心。」

「我的心碎了一地。」

「被打了一巴掌。」

「這段感情留下了永遠的疤痕。」

這些具體的描述清楚顯示,無論是身體痛苦或心裡難受,至少在語言上都是密切相關的。其實已經有研究顯示,我們寧願身體受苦,也不想遭到群體排擠。但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為什麼會引發相同的感受呢?目前已知我們的身體會利用疼痛來避免眼前的危險;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只要能增加整體物種的生存率,就有可能一代代遺傳下來。而親朋好友等人際關係的建立,也同樣成了物種生存的關鍵。

活在世上,總得相互照應。就像你絕對不想再被熱咖啡燙得吱吱叫一樣,動物也絕對會避免離群索居,畢竟群居生活能提高存活率,進而繁衍後代。這點可由靈長類的研究得到證實。被迫與伴侶分離的靈長動物其皮質醇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則會減少,代表承受很大的壓力。

長期下來,會引發憂鬱、焦慮和大哭等反應。對人類來說,分手、失去摯愛或遭到孤立,都可能引發類似的反應,身體也因此產生痛苦的感覺。那麼,該怎麼減緩這種痛苦?畢竟,傷口可以包上繃帶、敷上藥膏,但心碎就無法找藥局幫忙了。研究顯示,人際支持度高的人,其痛苦指數較低;而人際關係疏離的人,不但適應力比較差,痛苦指數也比較高。

所以,如果你正覺得傷痛欲絕,不妨尋求親友的陪伴;如果朋友正陷入情緒低谷,也請不吝展現你的支持,因為從科學角度來說,人類一直想融入群體中。


以上摘自《科青的趕時間科學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