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最小阻力之路

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路是怎樣形成的
 
波士頓是我的故鄉,去過的朋友常問我:「當年他們是怎樣規劃道路的?」波士頓看來似乎沒有都市規劃可言。城裡的道路都是用既有牛徑拓建而成的。
  
但是,這些牛徑又是怎麼來的呢?
  
在地面上移動的牛隻總是挑最容易的路走。當牛看見前方有一座山丘,牠不會對自己說:「啊哈!一座山丘!我一定要硬闖過去。」而是會一步步慢慢走,挑最容易行走的地方,也許還會避開岩石,走最不陡的路段。換言之,山路的結構會決定牠的行為。
  
每當牛隻通過同樣的區域,路就會變得比上一隻牛經過時更容易走,因為一條牛徑已經慢慢成形了。
  
因此,山路的結構造成了牛隻在移動時的固定行為模式。結果,波士頓的城市樣貌居然是十七世紀的牛隻走出來的。
 
順勢而行
 
一旦某個結構形成了,能量就會沿著這個結構的最小阻力之路往下傳遞。換言之,能量會沿著最容易的路線前進。
  
此一道理不只適用於牛隻,也適用於整個自然界。河水悠悠,流動時何嘗遭遇什麼阻力?當風吹過曼哈頓的水泥叢林時,也會經過最小阻力的路徑。還有各種電流,不管是在燈泡這種簡單設備,或者是在最複雜的電腦裡,走的也是最沒有阻力的路徑。
  
如果你看過慢動作攝影術拍出來的人行道影片,就會發現行人在忙碌街道上走動時的模式──他們會避免擋住彼此的路。有時候,行人最省力的路徑是一直往前走,有時候是靠左或靠右,有時候是走快一點,有時候則是放慢速度,或者稍待片刻。
  
無論如今你走到了怎樣的人生境界裡,當初一定是沿著最小阻力之路走出來的。
 
生命的三大洞見
 
建立在三大洞見的基礎上。首先是:你的生命就像一條河。你所走的人生道路,都是最小阻力的。重點是我們都一樣──不管是人類,或者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也許你想改變某些生活領域裡的流動方向,例如飲食習慣、工作習慣、與人交往的模式、對待自己的方式,還有你對於生活的態度。雖然你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改變習慣,但你會發現自己最後還是回到了原來的行為模式或態度。這是因為你的人生已經被決定了,而挑選最小阻力之路是你必須遵循的自然法則。
  
另一個洞見也十分重要:最小阻力之路是由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決定的。就像波士頓周遭的地形決定了牛隻的最小阻力之路,河床決定了河流的路徑,你的生活結構也決定了你的最小阻力之路。不管你是否有意識到,這種結構都是存在的。不管是否有河水經過,河流的結構都是一樣。
  
也許你幾乎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裡有結構存在,也不知道它們深具影響力,理所當然地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
  
許多人每天以一樣的方式過活,卻又常常感到無力與挫折。他們企圖做出重大改變,改變自己的情感生活、職涯、家庭關係、健康或是生活品質,到頭來卻在不久後發現,他們又回到了老地方。他們又開始遵循那些根深蒂固的舊有模式。
  
也許他們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中有些表面上的改變,但不知為何,似乎沒有實際上的改變。他們知道人生不只是他們所體驗的那樣,但卻不知道如何創造那種人生。
  
如果河床始終沒有改變,河水就會持續沿著它的路線流動,因為那是最自然的行進路線。如果你生活中的潛藏結構不變,你很有可能只能遵循人生的既有方向前進。
  
第三個洞見如下:人生的根本潛藏結構是可以被你改變的。就像工程師可以藉由改變河道地形來改變河流的路線,讓河水按他們的意願流動,因此只要改變你的基本生活結構,你也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此外,一旦你創造出一個新的結構,你的生命就會興起一股全面性的動力,就像河水的水力一樣,幫你達成你真正想要的成就。直接通往那些成就的道路,就是最小阻力之路。
  
事實上,如果生活的潛在結構能有適當改變,最小阻力之路唯一能夠帶著你抵達的地方,就只有你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
  
這三個洞見所衍生出的指導性原則是:你可以學會如何找出決定人生的潛藏結構並改變它們,如此一來你就能創造出自己真的想要創造的東西。
 


以上摘自《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練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結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