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旅程的力量》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圖


小說家紀德說:「除非你同意長時間看不到海岸線,否則你不可能發現新大陸。」熟悉的海岸線令人想到安全、穩當,但要發現新大陸,實現新創意,就必須遠離安穩、有膽識在未知的大海裡從事冒險。

許多人希望透過旅行冒險,挑戰自己且擴大視野,汲取不同國家的文化經驗。旅行的意義因人而異,美國作家米勒說:「人旅行的目的地絕非某個地方,而是在於以新角度看待事物。」,TED×Taipei Salon旅程的力量提到旅程代表從一而終的圓滿過程。從內在對自己夢想的堅持,如藝術家般追求完美。外在對人生的探索與冒險,逐漸走出你心中期待的旅程,步伐印記在土地上的力量與痕跡,成為我們人生中獨一無二的展覽。

有位哲學家的旅行經驗,值得讓我們省思(參考:哲學的慰藉)。在一五八○年夏天,蒙田實現了他一生的願望,首度離開法國旅行。他騎著馬(騎馬深度旅行,現在比較多人是騎單車)經過日耳曼地區、奧地利、瑞士,最後抵達羅馬。他離家十七個月,橫越三千哩路,途中經過的城市有巴塞爾、巴登、夏夫豪森、奧格斯堡、茵斯布魯克、維洛納、威尼斯、巴度亞、波隆那、佛羅倫斯、西恩納、最後終於在一五八○年十一月的最後一天晚上抵達羅馬。

在旅行途中,蒙田發現每一個地方的人對何謂「正常」的看法截然不同。在瑞士境內的小旅館,他們發現床舖必須高離地面,高到要用梯子才能爬上床,床的四周要圍上漂亮的簾子,而且每個旅人都要有單獨的房間,這樣才算正常。但是在相距數哩外的日耳曼地區,人們卻認為床要貼近地面,四周不圍上簾子,而且要四人同住一間房。

這種差異讓旅客感到很不舒服。在旅館裡,他們不碰異國食物,只點他們熟悉的一般家鄉菜;他們避免和不會說他們語言的人交談。蒙田從他的桌上觀察這些人:他們一旦離開家園,就有如魚兒離開了水,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墨守原來的生活方式,咒罵異國風俗。如果巧遇同鄉…他們便慶祝一番…他們裏著披風,帶著陰鬱和沈默的謹慎態度旅行,並保護自己避免未知氣候的不良影響。

這讓均羽想到之前去日本旅行,中午就吃吉野家,晚上吃拉麵。逛街逛累了就去Starbucks休息。到了日本的書店,去看第一名的漫畫海賊王出到哪一集或是猜猜日本暢銷書的中文翻譯為何,台灣是否有出版?那一天有種錯覺,自己是不是在台灣而非日本?感覺都是在台灣可以做的事,吃吉野家、拉麵(口味還是台灣的比較習慣)、書店就像誠品的「日文」專區,聽著耳熟能詳的日文歌…其實,我們都習慣過著我們熟悉的生活模式,連出國都比較想吃「台式」餐廳。

一般人要打破習慣、接受新的想法或做法非常不容易。就如同蒙田發現每一個地方的人對何謂「正常」的看法截然不同。大部份的人遇到看法或做法不同的人,會選擇把他視為異類,而非用開放的心胸接受或思考不同的觀點。然而,世界是非常大的,學無止境、學海無涯,有很多事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因此,許多人希望透過旅行,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來推翻或修正自己原有的想法。除了透過旅行,閱讀絕對是一個非常棒的方式,透過書籍從不同人身上學到不同觀點,擴展自己的視野及瞭解新事物。

舉個例子而言,像是我想了解不同國家對於快樂的想法有何不同,就可以拜讀《尋找快樂之國》,一位特派員造訪了全球幾個最滿足的地方:把國民快樂毛額當成國家首務的不丹;深信嫉妒是快樂最大敵人的瑞士;儘管嚴寒偏遠、挫敗連連,卻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之一的冰島(不知冰島破產後,人民是不是一樣快樂?),閱讀這本書,不必親訪當地,就能深入當地文化,發掘各地居民不同的快樂祕訣。

蒙田在歐洲騎馬旅行十七個月,從其他國家和不同生活方式得到的驗證,「嚴謹的推論才是衡量行為的方法,而不是偏見。」這樣的觀念即為達爾文在科學史上得到偉大的成就之因,無論他對這種理論有多麼珍惜,無論這種理論是多麼得之不易,達爾文總是致力於尋求證據來否定已有的理論。另外,查理.孟格(巴菲特的合夥人)也說:「哪一年你不曾打破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你這一年就白活了。」無論是透過怎樣的方式學習與成長(看書、上課…),都要與新世界觀同步調整行動,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