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創造力的障礙》腦力激盪會議成效

如果想增加企業的創意,就必須儘早揮別團隊的陰影。

一般典型的企業團隊會議,會議主題可能是腦力激盪為產品創新、專案報告規劃或業務規劃行銷通路的發展。在一間明亮的會議室中,有大約十位小組成員圍繞著圓形會議桌開會,會議室的投影機打出一張張統計圖表與文字的投影片。會議負責人坐在最醒目的位置,聽著台上報告者用雷射筆指著密密麻麻的數字詳細解說。大家不斷討論、熱烈討論。一位又一位的報告人輪番上陣,眾人眼光集中在他們的手勢、聲調與資料上。大家不斷發問:今年的目標如何達成?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如何運行對大家比較有利?報告者也不厭其煩地回答,有時候還會穿插一兩個人提出異議或評論。

會議中人們或說、或聽、或問、或寫,氣氛十分熱絡。有時候與會者會注意負責人的反應,猜測未來主導的方向,不過,大多數人最常看的是時鐘!有些人必須參加下一場會議、有些人與客戶有約、有些人必須回去繼續工作,有些人則編出五花八門的理由(我祖母生病、我表哥結婚…),提前離開。在經理人的職業生涯中,至少必須投資一半的時間在開會上。

然而,這樣的會議大多成效不佳,腦力激盪原本希望個人透過團隊的互動產生許多新點子,這比一個人獨自絞盡腦汁還要有效率。不過,根據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發現:團隊成員會彼此肯定、妥協,將逐漸融合成一致化的觀點與價值,而異於他人的成員則會被排擠、處罰,於是大家都向中間看齊。個人的熱情、天才的靈感、極端的想法以及吸引人的主張都會被團隊所抹煞。在團隊中不得有人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每個人都要削弱自我,直到達到團隊的共識。團隊越大,這種現象就越明顯。

團隊會埋沒成員的才華,所有人都混成一團,看不出誰是誰。在團隊裡「一起工作」,逃避責任。後果就是:無止盡的協調討論、績效降低、癱瘓無力,一切不動如山!你看過偉大的畫作是由團隊完成的嗎?一個作曲家團隊也許可以寫出「新」的交響曲,但絕對創作不出另一首新世界交響曲。

另外,團隊成員必須具備溝通協調的能力,包容不同的意見和特質。實際上,團隊成員根本無法合作、提出有建設性的想法或意見。在業務團隊可以明顯看出這種狀況,在組織當中,資源稀少、需求無限,讓個體之間不得不發生競爭關係,團隊成員越多,競爭關係越激烈。員工為求自己表現越來越少請假(連生病也要上班、年假永遠沒休完),同時刺激員工隱瞞自己成功的Know-how(不願分享,怕別人超越),只有對自己職業前途有利時,員工才會心甘情願地參加團隊工作,而其他成員則是自己達成事業目的的工具:「在激烈的職位競爭關係下,我只對一件事有興趣:別人的失敗。」只有在別人失敗的情況,我才能贏得勝利。

在高度競爭的企業環境中,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升遷及好的職涯發展,強調團隊中的信任度無疑是緣木求魚。矛盾的情節就在於「要團隊合作,又要勇於表現自我,讓自己脫穎而出」,當員工置身於壓力當中(老闆、主管的評價就是一種壓力),只好犧牲平行的合作關係。因此,如果你的工作場所充滿不合作的同事,等著在背後桶你一刀,那麼恭喜:貴公司是按績效好壞做為獎勵,業績前幾名可以獲得升遷。在這樣競爭的條件下很難進行團隊合作,成功的團隊更是鳳毛麟角。在高階主管的圈子,團隊合作幾乎更是神話。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團隊」:披頭四、梵谷和高更、比爾蓋茲和艾倫等,他們的表現耀眼奪目,聞名全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都是由個體化的個人所組成,他們各自發揮自己的才華,並依照不同領域的條件和需求互相結合。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組成團隊之後可以刺激個人的創意、提高個人的生產力。

因此,個人的行動力才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沒有個體就沒有成果柏拉圖曾對蘇格拉底說:「在危險的緊要關頭,往往是個人拯救了群體,而不是群體拯救個人。」因此,我們社會應朝尊重個體的方向來規劃,企業則應以促進合作關係為目標,當成果、能力、企圖心、意願、決定與錯誤都和個人密切相關時,個人才會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努力成為最核心、最有價值的人才。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個體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