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世界裡,影響力最大的一個詞就是權力。許多跨國企業的權力甚至比國家還大,他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計劃來生產或銷售,而國家的權力大小也和該國的經濟實力有關。權力的背後其實就是害怕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對人誘之以利,而權力的分配通常是不平等的,否則就不會有所謂的授權這回事。
到底什麼是權力?這個問題就像是: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自然?人是什麼?根據不同的專業,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不少關於權力的名言,「金錢就是權力」或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社會學家韋伯的定義最有名:「權力就是可以讓你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他人之上的能力。」
權力遍及社會中的各個生活領域。只要有兩個人聚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權力結構;權力並不是固定的組織或結構,它會依照不同的情況、條件、阻礙及參與者而不斷改變,它戴著權威、控制、聲望、影響力、名聲、魅力,以及否決權的面具,更重要的是:有權力的人通常不會公開地把權力遊戲放在檯面上,他們會善意的企圖來掩飾權力的特徵。
權力不一定得由上而下。權利存在於有行為能力的個體與個體之間,在經濟體系中,權力基本上是透過供需之間的關係而形成。在公司裡誰有權力?是主管、老闆、體系,或員工?一般都會把層級高的人當成有權力的強者,而員工就是沒有權力的弱者。這種認知適合用於現在嗎?能掌控資本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嗎?能任意開除員工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嗎?能貫徹己意的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嗎?經濟上的權力問題其實就是稀少性的問題。什麼是稀少的資源?是資本嗎?不是。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是無法被占有的,它存在人的大腦裡。人才走了,公司價值也會跟著降低,就像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各個參賽的車種硬體價值都差不多,賽車手是勝敗的關鍵。
許多企業為了留住人才使出渾身解數,因為聘用新的專業人才比留住舊的人才要花更多的人事成本。市場的力量就是權力,金頭腦人人要搶,公司花重金禮聘也在所不惜。公司也會絞盡腦汁提供優渥的工作條件和福利,讓一流人才留下來。因為如果某位IC設計師跳槽了,他就會把他的「謀生工具」帶到另一家競爭對手那裡,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說:「我們必須了解,失去幾顆金頭腦是件多麼嚴重的事。」
重視創新、學習和改變的企業,就必須讓創新遍及每一個階層,這需要全新的管理視野。改良工作流程與產品設計的創新思考,遠比遵守公司紀律重要得多,這種概念只能在信賴個體的組織結構中,才能成長茁壯。機械性的思考總是試圖用技術來突破創新的瓶頸,計劃、精確的指示,或是什麼「創造力的七大守則」等廢話,這都是做白工。創造力需要開放的空間、自由的工作方式與目標、沒有過大的壓力,以及多樣性的包容力,否則,怎麼能滿足新時代客戶的創新生活方式呢?
在新的經濟世界裡,唯有個體的自由才能保障企業的生存。因此,許多量化的管理都是多餘的,但還是必須提高管理的品質,這對領導者的挑戰性更大。過去不一定就是好的,這正是我想告訴大家的。
以上內容摘自《個體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