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



經濟成長率,應該幾趴才好?我們今天的經濟成長,透支了,有一天當資源耗竭,我們要如何對未來的子孫交代?經濟成長可以帶來富足,但無限的成長,不必然會帶來無限的富足。為了追求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正一步步侵蝕著明日幸福的根基。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為英國政府耗時多年,結合無數專家所完成的永續富足報告,率先為未來的經濟,指出刻不容緩的方向:
該怎樣成長,才能讓人民有錢賺,而土地也有喘息的機會、森林有存在的空間?
該怎樣成長,才能讓下一代喝到淨水,讓子孫呼吸清新空氣?
該怎麼成長,才能在有窮地球的生態極限內,走向永續繁榮的新經濟道路?

如果你也曾思考過以下問題:
地球就這麼大,怎麼能容納不斷成長的人口?
資源就這麼多,怎麼能應付不斷上升的需求?
經濟成長趨緩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該走向何方?

所謂富足,就是大家都過得還不錯,生活符合自己的希望和預期。「過得如何?」「最近好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問候語,不只是隨口打招呼而已,而是同時意味著我們想要知道別人過得好不好。活得更好,是人類共同關心的一件事。

這種生活富足的感覺,隱含著某種持續性。想像一下:如果明天即將大難臨頭,我們大概不會說自己過得很好──「喔,我很好。我明天要破產了。」這樣說,當然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而且,當整個社會有麻煩,我們個人的富足也會黯然失色。當你的家人、朋友和鄰居統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光是你自己一個人好,並不能給你帶來多少安慰。我們的富足和我們周遭人的富足,是相關聯的,有時難解難分。

這種感覺放大來看,就是一種進步的願景。富足,意味著消除飢餓和流離失所、終結貧窮和不公不義、世界安全與和平的這個願景之所以重要,不只是為了什麼利他的理由而已,也是在賦予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會讓我們感到欣慰,覺得世界愈來愈好,而不是愈來愈糟;就算我們這一代看不到,至少後代可以享受得到──我們子女會有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一個更公平、一個不幸者有一天會發達興旺的世界。如果我不能相信這個前景是可能的,那,我們還能相信什麼?我們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也就是說,富足,是一種共同的願景。但說起來容易,要如何獲得這樣的富足?除非有某種可行的辦法,否則富足仍只是一種幻覺而已。這本書要傳達的主要訊息之一就是:我們搞砸了。我們的科技、我們的經濟和我們的社會,全搞錯了方向,以至於無法讓我們感受到「有意義的富足」。鞭策我們進步的動力,全建立在不斷擴張物質需求之上。為了追求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正一步步地,侵蝕著明日幸福的根基。

不過,這本書不是在控訴現代性的失靈,也不是要悲嘆人類處境之無奈。而是要提醒讀者:我們未來的生活,是會受到某些限制的。生態的極限,是其中之一,人性是另一個。注意這些局限,正是本書的中心精神。

本書最重要的目標,是尋找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當代最大的兩難問題:如何調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地球不可能被無止境開發的局限?接下來的分析,我將著重於尋找一個可行的願景,讓大家理解在生態極限的脈絡中,人類社會該如何追求富足。



以上摘自《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