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7日 星期一

你一定要認識的6位心理學大師(上)


「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字的本意為「心智的研究」因此心理學家致力於:理解大腦的所有運作,包括控制認知(思考與了解的過程)的部分,以及控制情感的部分。心理學家所探討的,是我們如何學習、思考、溝通,如何體驗情緒,如何處理資訊並做出決策,又如何形成可指導個人行為的核心信念。所有這些大腦功能,其實都會在行為中有所發揮,而我們的決策是對是錯,乃是情感與認知交互作用的結果。剛舉辦完四月份的單堂講座你一定要認識的6位心理學大師,做個回顧。將心理學大師畢生中最具代表性之理論以濃縮萃取其精華,獲得大師的智慧精華。




如果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並受到約束,因而採取不可挽回的行動;縱使在最後有無法否認的證據顯示自己信仰之錯誤,那麼這個人為什麼不但不會消沈下去,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移的信念?請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的理論

費斯汀格(Festinger)
每個人的心理分析中,都會遇到費斯廷格(Festinger)所講的認知失調論,心理想法VS動作行為有衝突,便會造成心理壓力或是內心不安。認知失調論不論是用於投資理財上,用於工作職涯發展上都是適用,例如:相關金融從業人員推銷昂貴且對投資人不利的金融商品(像是連動債、保險),明明知道此商品是風險非常大,但是因為自己的佣金和飯碗,所以只好無視於投資人的權益或是財產保障,變相的坑殺無知的投資人(消費者、一般大眾),或甚至販賣自己也不知道的昂貴的金融商品,只因為公司主管的業績要求。

所以,從事三種行業的人(主要以佣金為主的行業),請勿參與本社群的優質學習,因為教師群無法去說服這些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一些(重要真實的)事情,而領取微薄的薪水,要把你教會(醒過來)是完全浪費唇舌的,也是無意義的行為。

費斯汀格社會比較論指出團體中的個體具有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從中確定自我價值的心理傾向,受到社會情境之影響,個體時而與條件勝於自己者相比較,有時將與條件劣於自己者相比較。閱讀治療書院的成員皆談論最近拜讀了哪些好書,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及在工作生活的運用。在社會比較之下,會覺得自己看的書不夠多、好書太多看不完,有一定的正面壓力,鼓勵自己不斷持續閱讀和學習。

相關連結:





艾里斯(Albert Ellis)
1955年發展了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也是1960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的先驅,將同性戀看作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許多人認為他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始祖。20077月過世,享年93歲。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第二名,其發表的著作最常為心理諮商界引用。情緒困擾是如何產生的?由於一個人不斷地對自己重複不合邏輯的話語產生的,如「我應該為離婚受責備」、「我是一位可憐失敗者,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錯誤的」、「我是個沒價值的人」、「我覺得被拒絕,那是可怕的災難」。哲學家艾比克泰德(Epictetus):「人們不是被事情困擾,而是被他們看待事情的觀點困住。」理情行為療法的理論:「人們受到這些事情以及自己所應對的思考、感覺和行為模式困擾。」你努力地透過思考、感覺和行為,讓自己不快樂,但正因為你具有建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你可以選擇不困擾自己。你擁有選擇。

相關連結:

艾里斯的理性情緒治療法認為,無論我們是多麼清楚地了解自己困擾自己,是自己讓自己生活得如此悲慘,我們仍然有很少改變。除非我們能積極地改變產生困擾的信念,並以實際行動對抗之;如果我們希望打破這永不停息的困擾循環,必須堅決而強烈地在認知上、情緒上與行為上向非理性信念對抗。

除了艾里斯的理性情緒治療法還有其他認知行為學派,像貝克Beck的認知治療法、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正法…行為如何真正改變、如何處理壓力的事、如何因應感情的打擊、如何給自己鼓勵…將在五月單堂講座諮商輔導與心理治療的 3 大學派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