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科學的幸福心理學

幸福就是:愛對的人,做對的事,有所期盼,時常歡笑。
煩惱消失並不等於快樂,病痛消失也不表示健康。
真正讓我們幸福快樂的是我們做的事,以及我們是怎樣的人。

本書作者是執業超過三十年的心理醫師。在這位資深幸福顧問眼中,許多人之所以抱怨生活不如意、幸福遙不可及,是因為未能真正了解「幸福」的意義 (以為心理學不必學)

人生同時充滿苦與樂,好與壞,希望與失落。認清人生的這種矛盾本質,才能進一步分辨哪些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哪些則是應該放手的;哪些是我們必須負責的,哪些又是得調適的。例如,體質是天生的,健康卻可以靠著生活方式而改善。長相或許無法改變,能力卻取決於後天的努力。我們無法選擇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卻可以設法把過往的影響降到最低。所以,塔雷伯:「很多你認為是隨機的東西其實可以由你掌握,這毋寧是悲哀,更慘的是相反:很多你認為可以掌控的東西其實是隨機的。」

人生並不是寫好的劇本,意外不時從天而降。如果我們對人生的不確定性有切合實際的認識,便能臨危不亂,即興演出,始終快樂自在。如果你在早上就能精準預知今天會發生什麼事,你就有點像死了一般,預知越精準死得越透。人生只有死亡和納稅是確定的。想要幸福,就要忍受不確定性。人生在組成或概念上都是複雜的。我們無法預測人在特定情況下會如何反應的原因,即使預測也不準。沒有一套「方法」或「系統」是所有人都適用的,人生重要的事,一定要自己學。

作者常鼓勵病人問自己那些「難以回答的大問題」,像是「如何讓生命有意義」、「我的人生有可能徹底改變嗎?」因為我們的幸福快樂,和這些大哉問密不可分。社會心理學家金巴多也持相同的看法,我們在運用時間,不要這樣問:「什麼事是今天非做不可的?」也不要問:「還有什麼責任要了了,才能讓自己輕鬆一下?」要不斷問大問題:「我活著,什麼事是我真正想要的?我現在該做什麼?想要從這裡到那裏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我們運用時間的方式,決定我們離想過的生活越來越近,還是離想過的生活越來越遠。

資訊並非真正的知識,更不等於智慧;智慧並不會隨著年齡而自動累積。我們獲得全球新聞的管道,大都是來自於電視或網路,似乎越來越少是來自書籍,現代人閱讀量逐漸減少,而書是唯一尚未受到褻瀆腐化的媒體:其他在你眼皮底下的媒體,無一不是在拿廣告操縱你。當前流行文化和消費社會追求「輕薄」、「迅速」,使現代人不耐於長期緩慢的試誤過程,缺乏深入探索的耐性(笨蛋生活中的每個層面都因為科技而降低了品質且造成危害,他們卻相信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效率」了)。長此以往,錯把片段零碎的「資訊」當成「知識」(導致難以培養「智慧」)、對自我認識不足、看不見自己的錯誤而一再重蹈覆轍,更欠缺判斷與抉擇「什麼對自己最好」的智慧,又如何奢談提升自我、追求幸福?

本書共二十九個篇章,如同心理醫師和你分享二十九則珠玉般的人生智慧,內容涵蓋自我提升、愛情與婚姻、親子教養、老年風景等攸關「幸福人生」的課題。至於該如何把這些經驗與智慧化為追求幸福的實際行動,可就無法仰賴心理醫師了。

以上部份摘自《不管怎樣,一定要幸福》及許世穎老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