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第七感》人際神經生物學

席格博士提醒了我們,大腦是一個人際的器官。第七感則是他所引領開拓的新領域「人際神經生物學」的核心概念。這樣以人際互動檢視大腦運作的觀點,讓我們得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其實都會對神經造成影響,而塑造出不同的神經迴路。

別被 100 年前,缺乏現代科學心理學基礎的「卡內基式的溝通術」騙了!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先瞭解對方是不是值得你溝通?(參見丹尼爾‧高曼《 SQ )

這件事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每人的關鍵成長路徑,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邊有什麼樣的人,等同於抽樣的母群體(Population),而它會改變成長路徑的機率分佈。有的人相處起來感覺很好,有的母群體能提高你的好運,有的母群體只會扯你後腿,所以最好不要讓自己歸屬在後者裡。

對於始終無法展現自信態度的人(也就是「沒有自我的人」),無論是在工作上或私人領域裡,我們都必須調整當下的情況。雖然不能馬上改變,但可以慢慢減少和對方相處的時間,並且把時間花在可以活化我們、可以彼此溝通的人身上

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對方的舉止,只能改變自己對別人的態度。

即使如此,因為我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往後還可能遇到更多的人,所以面對不了解自信的重要性、又沒自我的人,沒必要勉強和他們繼續維繫交情(因為生命是有限的!)

然而,明明不滿卻又要和對方往來,對對方來說,絕對不是誠實的態度。因此,在你給予適切的機會之後,如果對方依舊沒有正面的回應,請務必考慮採取「保持距離」的做法。本文摘自《我的人生沒有偶然》 《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許世穎老師的補充

「心理學發展的大躍進」總是來自於一些「原創的洞見」,透過「全新的角度」,瞬間釐清我們的過往經驗,揭露出隱藏在背後的連結模式佛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模型,至今仍持續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謎團。

丹尼爾.席格的第七感(Mindsight)理論─大腦的洞見與同理能力─同樣的也讓我們發出原來如此!的驚嘆,有時當我們陷入令人瘋狂的雜亂情緒中,將幫助我們整理出頭緒。

認知自己的心理,並感知他人內在世界的能力,可能是專屬於人類獨一無二的能力,是滋養我們健康的心理與心靈的關鍵。在關於情緒智商和社會智商的研究中,同樣也探討了這個領域。自我認知同理(以及自我掌控社交技巧)都是人們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這些方面擁有卓越的能力,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婚姻,以及在工作和領導統御方面,都能茁壯成長。在這四個關鍵的人生技能中,自我認知是其他技能的基礎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無法監督自己的情緒,就不可能管理情緒,或從情緒中學習如果我們無法調整頻率來準確認知自身經驗,就更難調整自已與他人同頻率。因此,有效的互動必須仰賴自我認知、自我掌控,與同理心這三者的流暢整合

丹尼爾.高曼之前曾提出這個理論。但席格博士以全新的眼光,以第七感的概念重新定位這些人生技能,並提出有力的證據,證明第七感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父母會影響孩子雕塑成長中的大腦,因此健康心理的構成要件就包含擁有與你同頻率、與你同理的父母─也就是具備第七感的父母而這樣的教養方式也讓孩子培養出相同的第七感關鍵能力。

連結人際關係、心理與大腦的三角結構中,第七感扮演了整合的角色。當能量與資訊在人類經驗的這些元素中流動時,所形成的特定模式就會同時形塑這三者(在此所指的大腦還包含從腦部延伸出去,分布在全身的神經系統)。

這可以說是最徹底的整體觀點由內而外地完整詮釋我們的存在。但是比這一切資歷更令人佩服的是他本人,他正是一個具有第七感、與人和諧相處,給人帶來滋養的人。席格博士以身作則,充分體現了他的研究。

................................................................

人際神經生物學(參見《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強調的:加入正向社群並疏離負面的人並非無的放矢!因為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發生這種情況時,應該回歸源頭思考,從社群與情境的改變來著手,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發生。

比方說,碰了面就發牢騷的朋友或許不見面比較好;餐廳的菜色如果不好,下次就別去了。也就是不要光用嘴巴說,而是要落實於行動中(反之也要多參與正向積極的學習社群)。許多書裡只要提到語言的重要性時,大多主張「多說正面的話」「多說感謝的話」。然而我卻認為,過度正面的態度未必帶來正面的結果。(如誤導民眾甚深的《秘密》、《吸引力法則》等「非科學的」靈修類書籍)

因為我覺得只有對方真的很棒、令你很感動時,才該說出感謝或感動的話。然而像是「被對方一腳踢開、大聲斥責,仍然要說聲謝謝」的說法,只是自我欺騙罷了。因為這只是用過度正面的形式來逃避問題,絕對無法讓自己提升

當別人一腳把你踢開、大聲斥責你時,你要勇於回敬回去,而且不要再和這個人往來,慎選周遭的朋友(如同川普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所說的:要讓傷害你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孔子也說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人生很短暫,不想浪費生命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因為生命該浪費在美好的人、事、物…上有道是「道不合,不相為謀」。若因一時無法抽離對方所在的範圍,此時,「疏離策略」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

以上摘自許世穎老師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