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預警地、爆炸聲突然間響起,眩目的白光之後是一陣火陷與濃煙;困住丹.艾瑞利的房間很快變成火爐,當時才十八歲的他身上已然著火。在那場意外中,他全身有百分之七十遭到三度灼傷,需要三年的住院治療,加上極度的生理疼痛的情緒煎熬。這三年,除了要動手術的時候,他每天都得接受「沐浴療法」:他得泡進紫色的消毒水中,等全身都浸溼後,護士便開始拆繃帶。他們把繃帶一層一層拆下,全程通常需要一個鐘頭。艾瑞利形容這是「日日瀕死」。當護士們結束工作,他們將他從浴缸抬起,在他身上塗一層西費羅藥膏,再將他重新包紮。
在他的暢銷書《誰說人是理性的》導論理,艾瑞利提及他開始觀察人生;這引領他走上一條在意外前、他可能不會選擇的道路。他前往特拉維夫大學攻讀認知心理學,並於北卡羅萊納大學取得同一領域的碩、博士學位。之後他又在杜克大學拿到商學博士,目前也在該校擔任行為經濟學的教授。艾瑞利在研究人類、社會、認知與情緒因素對經濟行為、市場價格、投資報酬率與資源分配等影響的行為經濟學領域負有盛名。他最感興趣的,是觀察並測量人們每天是「如何」與「為何」做決定的;他證明我們做的決定經常是不理性的,同時也異常容易預測。對於影響我們做決定時的某些因素,以及它們是如何普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他有特殊的見解。
艾瑞利說:「生命中的重大變化,會像影響每個人那樣影響我們。它們改變了我們所想的與所關心的事物。」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經驗,他認為自己生命中正面的改變,確實可追溯至那場意外,包括「我個性上的改變、看待自己及面對他人的方式、我的動機、興趣,以及我對生理疼痛的反應。」他那次經歷使他「把生活看得更輕鬆—知道日子能有多可怕之後,日常生活裡遭遇的小問題,如果不是別有意義,就是微不足道。」艾瑞利追求深造以改變他對世界的觀點,他將絕大部份的動機歸功於那場意外。那是「強烈、痛苦,以及持久的經驗,但也提供了我一條瞭解自己與他人的主要『脈絡』(同時帶給我許多研究上的靈感)。我試著將這些傷害看作另一種經驗,視之為組成我人生的眾多經驗之一。」
如果沒有那場爆炸事件,並未造成嚴重的灼傷,艾瑞利還會達到現在的成就嗎?不知道,可能不會。但正如艾瑞利所說:「正是這些重大事件改變了我們。」假若他不曾受傷,真的會過的比現在還要好嗎?三年的痛苦折磨,從中獲益良多(處理無法避免的社會與精神壓力,因為身穿彈性衣、頭戴面罩的艾瑞利,活像個行動不便的冒牌蜘蛛人。),而得到正面的改變,生活變得積極遠遠超乎其他人。
無論人生發生什麼挫折或改變,不管我們面臨健康問題、財務困難,或是嚴重的病痛,當我們學習用積極的目光再造現況,往往會發現:事情變得比我們所預期的更好。
以上部份摘自《挫折的力量》《誰說人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