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快樂三層次》愉悅、滿足感、心流

快樂可分為 3 個層次。心理學家丹尼爾‧列托的「快樂 3 層次」在「正向心理學」領域相當重要(加入《真實的快樂》補充)

一、基本層次是能讓我們開心的短暫情緒,包括:日落之美、運動興奮…等生理反應。

愉悅有很強的感官和情緒的成份,這種快樂純粹是感官上的滿足與快樂,不需要思考。這些快樂是立即的、來自你的感官,而且是暫時的。演化使這些感覺器官直接跟我們的正向情緒連在一起,觸覺、味覺、嗅覺,還有身體的動覺、視覺和聽覺都可以直接激發愉悅。看到日出的感動、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的歌、嬰兒圖片、寒流的夜晚泡個溫泉、運動結束沖個熱水澡,這些都是身體愉悅的例子。

雖然感官的感覺可以帶來快樂,但是不容易將所有生活的樂趣都建立在感官的滿足上,因為這些都是暫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們便很快跟著褪去。而且我們會對這些感覺「習慣化」,以後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可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滿足。

第一次吃法國香草冰淇淋時,那真是人間美味,第二口法國香草冰淇淋帶給你的快樂就沒有原來的一半,吃到第四口,心中想到的就是自己的體重。一旦需求被滿足之後,吃起來的感覺就跟嚼蠟差不多了;去買名牌包帶來的快樂更是短暫,今天你買了三萬元的名牌包帶來的快樂,下次可能就要花五萬才能帶來相同的快樂;你今年去了香港自由行,你明年就會想要去日本賞雪,後年就想去夏威夷看比基尼女郎才會得到快樂。以上快速重複原來的刺激(消費、吃美食、旅遊…)並不能帶來連續性的快樂,需要不斷有更多、更強的刺激才會快樂。因為這種快樂是不需要花力氣,依照本能就可以得到滿足,所以大部份的人都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快樂層次,不斷花錢「找樂子」,滿足感官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不但會迅速的消失,有些甚至還會造成負面的情況。例如:嗜吃高熱量食物、留連網咖玩線上遊戲、失心瘋購物…。

二、中間層次:是一種心境,也就是所謂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些心境包括對情緒的判斷。

滿足感是做了我們喜歡做的事之後帶給我們的感覺,或感覺今天很順利過了一天,這些行為所產生的滿足感使你覺得快樂,這些不是感官上的滿足。例如:跟一群好友聊天、看一本好書(有被提升的感覺)、幫助街上的遊民(覺得自己有幫助別人的能力)…,這種感覺比愉悅的效果更長,因為它動用到思考和解釋,不容易被習慣化。滿足感無法從肉體的愉悅得到,也無法自任何捷徑得到。

三、最高層次:「Eudaimonia」是高層次的概念,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

「正向心理學」之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認為最高層次的愉悅是「忘我」,為一種「心流」狀態,也可描述為:浮流、神馳、靈思泉湧、全心投入、專一、專注…。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的特徵:做的事具有挑戰性、做時需要專心、有明顯的目標、有立即的回饋、深深投入作業中、對一切有自我控制感、感到自我消失、時間停止。以上沒有列出正向情緒,「心流」最中心的一點就是沒有情緒,沒有任何意識。

當我們在做愉悅的事(最低層次的快樂)時,我們大部份是在消費。手上滿滿SOGO的專櫃商品、美國大峽谷的壯麗、東區的美食餐廳,都帶給我們暫時的快樂,但是它無法建構未來。相反的,當我們沈溺在心流的狀態(最高層次的快樂)時,我們在建構未來的心理資本。忘我、失去意識與時間的停止,就是在為自己儲備未來的資源,不但不用花錢,更可能帶來財富。彼得.巴菲特說:「他老爸(華倫.巴菲特) 每天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他所賺到的錢不過是告訴他,他把工作做得很好。」

高層次的快樂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偏好選擇最基本的快樂(有時更糟,是不快樂)呢?在春節有空閒的時間,面臨選擇看一本好書或看無聊的電視劇時,我們通常選擇後者,雖然我們都知道在看電視連續劇時,平均心情是輕微的沮喪,我們還是選擇容易滿足感官的享受。因為基本的快樂很容易就得到,打開電視即可,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然而,要到最高層次需要發揮個人潛能,要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自己,透過不斷的閱讀、學習,找到自己的長處,才能達到真實的快樂。

要放棄容易得到的最低層次快樂,而去追求比較費力的高層次的快樂,剛開始是不容易的。如果用「沒習慣」閱讀、「沒時間」上課當成藉口,那這種生活是註定要悲慘的,活在只能過度仰賴暫時快樂的生活裡。反之,開始閱讀一本馬汀.塞利格曼(韓第、杜拉克、科斯托蘭尼…)的書、參加一個閱讀社群,慢慢培養閱讀上課的習慣,持續做就會帶給你莫大滿足,但這無法快速達成也不容易做到,為了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快樂及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天賦,過著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這樣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

以上內容部份摘自《真實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