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金融狂熱簡史》金融發展史


如果只有空閱讀一本金融災難或金融投機史的書,《金融狂熱簡史》將是最佳選擇。高伯瑞簡單俐落地回顧三百多年來重大的金融投機事件,從荷蘭的鬱金香熱、法國的駱約翰(John Law)和皇家銀行大騙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大崩盤,到1987年華爾街的股災,剖析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尤其是背後共通的社會心理機制。讀者在翻閱事件章節,心領神會高伯瑞一貫的警世雋語和人文幽默之餘,將會發現本書簡明的敘述背後,其實蘊含了幾個面向的歷史分析和智慧。

首先,是驅動每一次金融狂熱背後的大眾心理。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聰明矯捷的金融「創新」,營造不斷獲利的假象,在「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蠱惑下,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這些金融狂熱所產生的投資利益,強化了投機客的自信,持續陷入沾沾自喜的愚蠢行為:「當人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最容易受騙上當的時刻!」不僅如此,高伯瑞更精彩地剖析,既得投資利益如何詆毀、污衊那些對金融投機行為提出質疑或異議的聲音,宛如種族獵殺的行徑。

高伯瑞除了解析這種周而復始、造成一次又一次金融災難背後愚昧的心理機制外,更不斷提醒,人類對於金融歷史的失憶及其悲劇性的後果。正是這種歷史的健忘,導致大約每隔二、三十年,市場中的行動者總是在類似的情境下,一再地犯下相同的錯誤。高伯瑞特別指摘,那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領導人,總是不斷創造不實的光環,誇大金融的榮景及其背後的奇才睿智,掩蓋市場的脆弱與不為人知的勾當。

本書另一個重點,在於對所謂「金融創新」的剖析和批判。高伯瑞指出,許多華而不實、肇事惹禍的「創新」,本質上其實都是「槓桿操作」(leverage)的變形。從南海泡沫到垃圾債券、從駱約翰的騙局到今天的次級房貸,槓桿操作都是一個有利可圖、誘人的行業,只要沒有人出來攪局的話。一旦投資者要求贖回這些金融工具所承諾的報酬,市場隨即失序,爆發不可收拾的恐慌與殘局。人類金融歷史的悲劇就在於,各個恐慌之間的間隔,正好是人們徹底遺忘歷史所需的時間。

雖然《金融狂熱簡史》只是一本瞭解金融發展史的小書,但對於有心深入瞭解金融危機的人來說,卻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金融太重要了,尤其在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入淺出、直搗問題本質的好書。金融最大的殺傷力往往在於其晦澀難解、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然而,這本深刻的歷史小品再度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擺脫艱澀的技術細節,充分瞭解國際金融體系或金融市場的運作,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奪回對於金融歷史的詮釋權。



摘自《金融狂熱簡史》